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 視頻新聞 --

感受港口變遷體驗天津速度 濱海旅游亮點紛呈
多彩文化旅游活動伴隨津城市民歡樂度假期
重大工業項目乾部職工崗位奉獻 推進生產建設
端午民俗:龍舟競渡海河 市民踴躍參與
津城舉辦多種形式民俗活動 讓市民歡度佳節
看演出觀展覽品民俗 小長假市民盡享文化魅力
更多
端午節民間習俗盤點: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因此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及至現代社會,不少人對傳統的節日習俗知之甚少,認為端午節僅僅是吃粽子賽...……詳細內容
端午小長假鐵路旅客運輸啟動 22日為客流最高峰
  據鐵道部網站消息,為期4天的端午小長假鐵路旅客運輸於6月21日正式啟動。旅客出行逐漸增多,6月15日至19日,鐵路日均旅客發送量超過500萬人。預計端午小長假期間全國鐵路日均將發送旅客610萬人,其中6月22日...……詳細內容

-- 最新報道 --

·『中國舌尖』國際化遇門檻:30餘國限制粽子入境
·食品街舉辦包粽子大賽 5000香粽供游客免費品嘗
·粽子裡紅棗成了『攔路虎』 滴水不進險要命
·評論:粽子『熱不熱』
·故宮回應督造天價粽子:企業未按合同備案存檔
·端午期間華北黃淮等地持續高溫 局地達37℃以上
更多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端午節的傳說

·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 

·迎濤神 ·龍的節日 

·惡日 ·夏至

我的故鄉漵浦,是詩人屈原流放的定居地,應該說,在他的放逐生涯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他自洞庭溯江而上,入於湖湘,更上沅水,朝發汪渚,夕宿辰陽,在此地留下了“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詩句。
【詳細】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
【詳細】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端午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
【詳細】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詳細】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
【詳細】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
【詳細】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更多端午節諺語請點擊】

網友聰佑
  端午節,和春節、中秋節、重陽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版本,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等等,不知道大家從小聽說的都有哪些呢?
  網友呆呆妙
  好想念媽媽包的粽子呀,樓上的包法好奇妙~
  網友疑似小妖
  又到一年端午節啦 又可以吃粽子啦 真好!在百度上搜了下:“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網友老豬與小虎
  我要學樓上的包法!說的最多的還是紀念屈原。
  網友聞天語
  我小的時候包的一種粽子是長的,俗名“馬腳杆”,意思是像馬的腿一樣長~~~裡面一般是白米的,也有肉的,還有包了小棗的豆沙的,我其實比較喜歡白的啦,蒸熟了都是直接沾上白糖吃~~~ 在別的地方貌似沒見過……
   我不是章子怡
  時代在進步,現在自己包種子吃的已經很少了。8過,我們已經買好了種子葉、江米、棗、豆餡這周五去姥姥家一起包種子吃~~~

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正月十五夜燈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更多端午節詩詞請點擊】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