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服務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天津志願服務網
 
  您當前的位置 : 溫暖天津文明風
東麗資訊:東麗區市級最美家庭家風故事
2016-12-08 14:51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黃紅玲和她的“兵兒子”們

  李洪靈一家

  程金煥的溫馨之家

  吳曉峯全家福

  石慧敏一家其樂融融

  廖淑娟的“幸福之家”

  何茂平全家福

  前言

  今年5月,經過層層評選,東麗區共有7個家庭獲得2016年天津市“最美家庭”稱號。在這7個家庭中,有的愛國擁軍,有的熱心公益,有的家庭和睦,有的教子有方……一個個閃光點值得大家讚揚和學習。本期刊登這7個家庭的家風故事,弘揚最美家庭的優良品質。

  黃紅玲家庭——愛國擁軍

  黃紅玲家庭有5口人,現居住在軍糧城新市鎮。多年來,她克服重重困難,堅守信仰,無私奉獻,每逢過年過節,都爲部隊官兵送溫暖、送演出,30年如一日擁軍不輟,黃紅玲用滿滿的愛心積蓄了濃濃的擁軍情。

  黃紅玲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受父親的影響,她自幼嚮往軍營生活,由於種種原因使得黃紅玲的當兵夢想沒有實現,但她嚮往軍營的情結依舊。中學畢業後,她成爲一名民辦教師,利用工作之餘經常隨慰問團或者自己帶着學生到部隊進行慰問演出。從1979年開始,擁軍慰問逐漸成爲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她也從官兵眼中的小妹妹變成了如今年輕戰士心中的“兵媽媽”。部隊宿舍的玻璃門窗壞了,她幫助維修更換;老連隊鋪路,她也參與其中盡一份力;每逢過年過節,她都會送來自己的一份關心。

  夏明(化名)是去年入伍的新兵,他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缺少母愛,進入部隊後不苟言笑,有些逆反心理,與其他人交流起來也不順暢,黃紅玲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多次找到夏明談心,像媽媽一樣關心他。慢慢地夏明臉上多了笑容,從此,每逢黃媽媽到他們部隊慰問演出,夏明總是積極參加,指導員都說他變得開朗了。

  爲豐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黃紅玲還成立了一支擁軍藝術團,每年新兵入伍的時候,黃紅玲都帶着慰問團到部隊演出,幫助戰士們儘快融入部隊大家庭。從1985年至今,黃紅玲帶領擁軍藝術團慰問部隊演出達35場。他們自編自演的相聲《進軍營》、小品《擁軍新曲》、舞蹈《南泥灣》和紅歌《咱當兵的人》等節目深受戰士們的喜愛。演出之餘,黃紅玲一有時間就到部隊轉轉,有的戰士衣服破了,她拿起自帶的針線就幫着補;有的戰士衣服髒了,她二話不說端起盆就洗。一來二去,部隊的官兵有什麼事都願意和她說,有什麼困難都願意找她幫忙。黃紅玲說:“孩子們安心服役,苦練本領,保家衛國,我爲孩子們做點事也是應該的。”

  黃紅玲還經常資助貧困學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不熟悉的人都以爲黃紅玲是“大款”,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自己是一個省吃儉用的人。她現在經營一家小型的玻璃加工廠,廠裏辦公條件差,冬天只有一個爐子,夏天只有一個風扇,唯一的現代辦公用品就是一部電話,爲了經營,她常年吃住在工廠,很少回家,甚至連自己家的門牌號都記不住。她用於拉貨的車是一輛已經四面漏風的二手汽車,但她卻把省下的錢全部投入到慰問部隊和資助貧困兒童的事業中。

  黃紅玲每年在慰問部隊上平均花費五六萬元,丈夫不僅默默支持,做好後援工作,還鼓勵家庭其他成員盡己所能積極參與,12歲的小外孫女長期住在黃紅玲家,只要沒有課,去部隊演出的時候黃紅玲總是把她帶在身邊,黃紅玲驕傲地說:“能力有大小,從小培養孩子擁軍愛國的感情,這是我們全家人的共識。”

  黃紅玲多次獲得市級、區級擁軍模範、先進個人、東麗好人等榮譽稱號,但是在黃紅玲心中,“兵媽媽”纔是她最愛的稱號,生命不息,擁軍不輟。

  李洪靈家庭——敬業

  李洪靈現任東麗醫院護理部主任,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不論在哪個工作崗位,她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努力工作。

  2003年,在“非典”的關鍵時刻,她拋下不滿兩歲的孩子,主動請纓參加第二批“發熱門診”工作,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工作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2009年9月,東麗醫院搬遷新住院樓,作爲住院人數最多的病區,如何把患者平安轉入新病區成爲了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爲護士長,她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對各項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做到各盡其責。誰知,就在搬遷的前三天,八歲的兒子因急性闌尾炎住進兒童醫院,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一邊是年幼生病需要照顧的兒子,一邊是病區搬遷的關鍵時刻,在家庭與單位、親情與工作面前,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當她趕到醫院,孩子見到她的第一面就“哇哇”大哭,生怕媽媽會離開。但是,她深知病區搬遷關乎住院患者的安危,必須保證病區順利搬遷,這個時候自己是萬萬不能請假的。轉天早上六點鐘,她請來六十多歲的母親來照看孩子,自己又匆匆從兒童醫院趕往單位按計劃完成病區搬遷工作。就這樣,白天與大家一起忙工作忙搬遷,下班後又匆匆趕往醫院照顧住院的兒子。一週後,順利搬遷後的住院部井然有序地進行各項工作,孩子也康復出院,而她自己卻病倒了……

  兒子正在成長期,爲了使兒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成長,夫妻兩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率先垂範,爲兒子做出榜樣。她與丈夫在物質生活上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提倡節約。在生活中,她深刻地認識到,將對子女的關愛與培養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及其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結合起來,講究方法、講究技巧。她和丈夫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經常閱讀教育方面的書籍,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教育孩子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如今兒子是一個活潑開朗、愛好廣泛、朝氣蓬勃的初中大男孩,在學校多次被評爲區級、校級三好學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結婚以來,公公婆婆身體不好,夫妻二人爲了能妥善照顧老人,便與他們一起生活,並主動包攬了各項家務。幾年前,李洪靈的母親不幸罹患乳腺癌,看着母親疼痛難忍,她疼在心裏,白天她忙於工作,晚上就去陪母親嘮嘮家常,轉移母親的注意力,緩解身體上的疼痛。

  她遵紀守法,在社會是好公民,在單位是好職工,在家裏是好母親、好女兒。她多次代表區衛生系統和醫院參加知識競賽、技術操作等比賽,並多次獲獎;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爲優秀團員、團幹部,被評爲區級“優秀護理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在李洪靈夫妻看來,家是一份責任,是溫暖的港灣,在家裏需要彼此真誠相待,更需要彼此相互幫襯。大家都是這個社會上最平凡的兒女,最真摯的父母,但是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卻都有着最火熱的愛心,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用最真誠的方式攜手走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用最真誠的愛心構築最美家庭。

  程金煥家庭——明理誠信

  程金煥是農民家庭出身的婦女,自幼父母便教導她“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35年前,她嫁到山嶺子村,與婆家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並生了兩個兒子。遺憾的是大兒子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腿部行動受限。全家人省吃節用,經過三次大手術纔將大兒子的腿基本治療康復,可以獨立行走了,全家人都爲此感到高興。雖然欠下了不少外債,但是程金煥夫婦相信,只要勤勞節儉,生活會慢慢好起來的。

  爲了儘快還清債務,程金煥夫婦早出晚歸地割草養牛擠奶送奶,眼看着收入一點點增長,生活也逐漸好轉,卻被一個驚天霹靂將這個家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全部毀滅了。那天,丈夫早起騎着電動三輪車往100公里外的收奶站交奶,路上不幸與一輛大貨車相撞,雖然經過搶救保住了性命,但是從此高位癱瘓。

  失去了頂樑柱,家庭生活一下到了低谷,雖然街道民政、殘聯等部門都給予了相應的救助,可是丈夫從此自理功能喪失,吃、喝、拉、洗都需要用人照顧,後續的治療還需要不少費用,大兒子治病欠下的債務還沒有還清,5歲的二兒子還不太懂事,生活的壓力一下子都壓到程金煥身上,親戚朋友們擔心她吃不消,有的主動表示借給她的錢不用還了,還有的勸她離婚,但是程金煥說:“要是離婚,丈夫就沒人照顧了,家庭就破碎了,不管多少債務,請大家相信我都會還的,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不管多難,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程金煥的堅強勇敢,讓丈夫看着心疼,爲了不拖累她,丈夫故意發脾氣,一點點小事就找茬責怪她,想把她氣走,程金煥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拉着他的手跟他說:“不管怎樣,我堅決不離婚,不能讓家庭破裂,讓你和孩子無依無靠,只要我在,這個家再苦再難也會挺過去的!”就這樣,她每天早早起來喂牛、做飯、送兩個孩子上學,然後回來喂丈夫吃飯,爲他洗漱、按摩、剪指甲,端屎端尿,忙完家裏這些還要送奶,照看地裏的莊稼,掙錢還債。每一天,每一分鐘都安排的滿滿當當,程金煥就像一枚不知疲倦的陀螺,幹完這樣幹那樣,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支撐這家庭35年。

  生活雖然辛苦,但是她總是教育兩個孩子“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我們不能忘,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誠信。”在她的教導下,兩個孩子沒有因爲家庭的困難而自卑,而是養成了自立自信、樂觀堅強的性格。現在程金煥一家已經還清了債務,大兒子已經成家,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二兒子也成爲了一名地鐵駕駛員,看着孩子們長大成人,程金煥欣慰地說:“這些年的苦和累沒有白費!”

  吳曉峯家庭——愛崗

  吳曉峯是天津市第一百中學的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黑龍江人。他的妻子雷聲,安徽人,同爲天津市第一百中學的英語老師,八年來,吳曉峯和他的妻子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他和妻子教書育人,愛崗敬業,兒子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稱讚和好評。

  他們時刻把“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這八個字謹記心間,做爲行動指南、行爲標尺來衡量自己的教學得失。他們對教育事業有着一份執着的熱愛,吳曉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與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爲自己充電,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更大的提升,將新的教學理念快速地融入到教學中,使用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從教十多年來,他兢兢業業,所帶的教學班級始終名列前茅,所教歷屆高三畢業班的成績始終排在前列,在教育教學上得到全體師生的一致讚揚。 2015年6月吳曉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主動申請去新疆支教。由於他們雙方的父母都在外地,面對上幼兒園的兒子,面對着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妻子承擔了一切,給了吳曉峯莫大的支持。8月28日在市委組織部的歡送會上,妻子和兒子爲吳曉峯送行,妻子對他說:“你在新疆踏踏實實地工作吧,不要辜負祖國的重託,家裏的一切由我來承擔,你就放心吧!”吳曉峯強忍着淚水踏上了去機場的大巴車,心裏非常清楚,妻子要承擔多少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他唯有用踏實、勤懇的工作,無怨無悔地奉獻邊疆,來回報妻子爲自己付出的一切。在疆期間吳曉峯努力工作,強化政治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腳踏實地教書,全心全意育人。面對地區教育差異、班級學生整體數學素質不高、學習習慣不好的情況,吳曉峯在備課方面把原有的天津的授課方式和當地授課方式進行有效的融合,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們提高成績,讓原本枯燥的數學學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幫助他們提高成績。在月考、期考中同學們的成績大幅度提高,他所教班級的成績名列前茅。另外,在每週的教研活動中,吳曉峯會向本地青年教師介紹天津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爲他們做教材分析,做示範課,認真做好“傳、幫、帶”工作。

  援疆教育還要繼續,生活還要繼續。吳曉峯感覺很愧疚妻子,但他們只能舍“小家”,去顧“大家”,援疆使命必須完成,吳老師相信援疆期間,雖然他們彼此遠隔萬里,但他們一定會完成自己的目標,使自己無愧於心,無愧於祖國賦予的神聖使命!

  石慧敏家庭——孝老愛親

  石慧敏是東麗區萬新街欣園小區的一位居民,今年60歲。公婆在世的時候,她悉心照顧。公公因患腦梗在牀上癱瘓7年,她在身邊伺候從不厭煩,老人的衣服牀單總是洗得乾乾淨淨,老人想吃什麼,她總是儘量滿足。老人鬧情緒,不管是誰的錯,石慧敏總是耐着性子,變着花樣逗老人開心。婆婆患肺癌住院的時候她一有空就到醫院跑前跑後、幹這幹那,同室的病人都以爲她是老人的女兒,就這樣一直照顧到公婆去世。

  石慧敏在教育孩子上非常用心,她不但悉心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還隨時關注着她的心理成長,鍛鍊她獨立解決問題和樂觀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她養成勤儉節約、嚴謹做事的良好習慣。2002年女兒順利地進入中藥六廠工作。夫妻恩愛、鄰里和睦、孩子懂事,石慧敏一家是人人羨慕的幸福之家。

  2005年,她的家庭卻遭遇了不幸。石慧敏的愛人突然得了腦梗,就在住院期間,23歲的女兒突然昏迷,經檢查是腦癌,而且發現得比較晚,需要立即進行開顱手術,而且兩年內進行了兩次開顱手術。雖然愛人和女兒的病得到了積極地治療,但最終愛人落下了半身癱瘓,肢體二級殘疾,女兒視力受到了影響,腿部留下了三級殘疾。女兒喪失了勞動能力。從此石慧敏獨自承擔起照顧、護理丈夫、女兒的全部責任。爲了幫丈夫康復,無論多忙多累石慧敏都要扶着丈夫練習走路,後來丈夫病情加重,只能藉助輪椅行動,她悉心照顧,定時做按摩康復訓練。

  治療的過程是漫長的,丈夫和女兒每天都在做康復,吃中藥,每半年女兒都要進行復查,石慧敏的退休金絕大部分都成爲了醫藥費。儘管如此,在社區中,石慧敏總是給予其他困難居民力所能及的幫助。作爲樓長,她每天都會清掃樓梯,樓道燈壞了、沒電了她都會第一時間去找人維修解決。生活的接連不幸,巨大的醫藥開支,生活上的困難並沒有影響到石慧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沒有因爲不幸而一蹶不振,她和從前一樣開朗、熱情、熱心,她的家裏永遠都是歡聲笑語,幸福溫馨,她總是說:“我很知足,我很幸福,我很感恩,感謝政府,感謝單位對我家的幫助,感謝身邊的人。”

  家是一份責任,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是溫暖的港灣。因爲有了溫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有美麗。石慧敏用自己的堅韌守護了自己的家。石慧敏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幸福,她是孝媳、是賢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感動着身邊的所有人。

  廖淑娟家庭——幸福和諧

  廖淑娟是東麗區東麗湖街道沁水苑社區的一名黨員,擁有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全家人互敬互愛、積極進取、愛崗敬業、樂於助人,營造了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廖淑娟和愛人都在農村長大,小學和中學都在一所學校就讀。中學畢業後,廖淑娟讀了衛校,丈夫去部隊當了兵。婚後他們一直過着兩地分居的生活。雖然一年見不上幾次面,但是他們的溝通並不少,每晚都會煲一個小時“電話粥”。這樣的生活使他們更加珍惜對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廖淑娟深愛着自己的家庭,也愛自己的事業。衛校畢業後她自己開了衛生室,全心全意爲病人服務,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好評。丈夫在部隊也是奮發圖強,自學考取了大本學歷,多次立功受獎。廖淑娟在家庭中做稱職的妻子,在社會做文明公民,提倡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完美統一。

  孝敬父母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由於愛人工作在部隊,婚後廖淑娟就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以便能好好照顧他們。她利用自己的護理專長照顧體弱多病的婆婆,使婆婆的身體調理得越來越好,今年暑假還帶二老去爬了黃崖關長城。站在長城上公公笑得像個小孩子,看到老人發自內心的笑容,廖淑娟夫婦感覺自己付出再多都覺得值。

  廖淑娟和愛人有兩個聰明可愛的女兒,對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意見一致地選擇傳統教育。“百善孝爲先”這是廖淑娟夫婦給她們的第一堂課。在日常生活中,她和丈夫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對人有禮,學會感恩。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纔會更溫暖。

  何茂平家庭——教子有方

  何茂平是東麗區新中村小學的一名教師。她不僅是同學們眼中的好老師,更是女兒心中的好媽媽。她的女兒從小成績優異,現就讀於復旦大學數學學院。何茂平也將她和丈夫的一些“育兒經”與爲人父母者一起分享。

  何茂平女兒出生後到10歲這一階段,每天晚上“故事列車”都會開來,何茂平扮演的“故事列車阿姨”都會娓娓動聽地講述着小故事。10年來,小故事培養了女兒健康、善良、熱情、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

  何茂平與丈夫從小培養女兒廣泛的興趣,但隨着女兒年齡的增長,課業壓力的增大,何茂平與丈夫明白,不能讓孩子的一些興趣成爲她的負擔,更不能讓一些興趣無疾而終。於是他們通過故事讓她知道人生是有取捨的。最終,女兒做出選擇,主要學習鋼琴和奧數。

  在枯燥的練習中,興趣已化爲烏有,何茂平與丈夫明白,做父母的是她於枯燥之中尋求樂趣的源泉;是她戰勝困難的支撐。小學五年級,女兒考取了音樂學院鋼琴九級證書。從三年級到高三,每個階段她都獲得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省級一等獎。初中一年級女兒進入了學校計算機興趣班開始編程的學習,在初、高中的全國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都獲得了一等獎。

  身爲教師的何茂平,深知好習慣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她和丈夫決定做個“放手”的父母,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在女兒學習的歷程中父母的陪伴是“缺失”的,但父母的關注從不缺失,何茂平是“知心姐姐”,細膩地捕捉女兒的心理。情緒低落時溫馨陪伴;心情浮躁時傾心交談。丈夫是“雜談之友”,與女兒交流社會新聞、熱點趣事、古今文化……開拓視野的同時消除女兒學習的疲勞。

  在全家人的堅持下,小學畢業女兒以4個優A的成績進入天津市第一中學實驗班;初中女兒以保送生的資格進入天津市第一中學高中實驗班;大學女兒以自主招生的資格進入復旦大學數學學院。這一路走來,不僅有女兒的堅持、不放棄,也有何茂平夫妻二人的堅持和努力。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下載志願天津APP

 
稿源:天津日報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³Ì«áªº§i§O®Ñ ¤]¬O¤@ºØ¥Í©R±Ð¨|
¡P¤Ñ¬z´CÅéµû½×¡G¬°¦aÅK¡y¥i¥HÄâµæµ¨¡zÂIÃÙ
¡P26¸¹´N¬OªL¥j¸ÌªÀ°Ï¡y¦Ñ¤H¸`¡z
¡P¤p¤pµ½¤ß¤§Á|·x¤H¤ß
¡P¥~½æ­û©âÝzºL­Ë ¤Ñ¬z¥Áĵ¤Æ¨­¡y¥~½æ¤p­ô¡z
¡P¤Ñ¬z¡y90«á¡z¬õ®Q²´¤¤ªº¤¤¦Ñ¦~±BÅÊ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¼B¬K¼z¡B®]©ú³Ó¤J³ò¡y¤¤°êºô¨Æ¡P·P°Ê2024¡z¤@©u«×ºôµ¸·P°Ê¤Hª«µû¿ï §Ö¨Ó§ë²¼
¡P[µøÀW]¤Ñ¬z©M¥­°Ï½L¬¡¤­¤j¹D°ß¤@¤¤¦¡®x°|½²¤ó®a¯¨
¡P¤Ñ¬z´CÅéµû½×¡G¤@Ãä¤õ¼ö¤@Ãä­Ë³¬ ªÀ°Ï­¹°ó»Ý­nºë­ã¥¬§½
¡P¤Ñ¬zªe¦è°Ï®ç¶éµó¹D¡Gø¨îªA°È¦a¹Ï §¹µ½«K¥Á¥Í¬¡¡]¤Q¶µ¦æ°Ê¡P°ò¼hªv²z¦b¦æ°Ê¡^
¡P¤Ñ¬z¬õ¾ô°Ï®çªá¶éªÀ°Ï¡Gºô®æ¸s¸Ì¶°¥Á·N ¥ó¥ó¦^À³¿ì¹ê¨Æ¡]¤Q¶µ¦æ°Ê¡P°ò¼hªv²z¦b¦æ°Ê¡^
¡P[µøÀW]¤Ñ¬z¡G³¯±Óº¸±i¤u½Õ¬ã½L¬¡¦s¶q¤u§@
¡Pµû½×¡G±N¤å©ú¦æ¬°¤º¤Æ©ó¤ß ¤£¯à¶È¾a¡y©_¸´¼Ð»y¡z
¡P¤¤Ãľǰ|¹Ú·½¤½¯q§ÓÄ@ªA°È¶¤¶êº¡§¹¦¨¤j«¬¤½¯q¬¡°Ê§ÓÄ@ªA°È
¡P¤Ñ¬z§ÖªO¡G²M©ú§ó¡y²M©ú¡z
¡P¤Ñ¬z®üªe¶Ç´C¤¤¤ßH5¡G­Ò¤å©ú·s­· «P¤å¤Æ¶Ç©Ó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