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文明提示語 我們的節日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論壇互動
 
  天津文明網 > 道德講堂 > 國學
歷代聖賢之董仲舒
2013-02-06 14:34

董仲舒 - 相關事跡主要經歷

董仲舒一生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這是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也是寬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挾書之律”,置寫書之官;武帝時又廣開獻書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秘藏起來的儒家典籍,紛紛再現於世間;很多退避於草野的儒學之士,也漸漸走出了山林。民安於太平,士樂於學業,於是講學通經之士,再聚徒眾,復興儒業,儒學陣營,陡然大具。經師們為了經世致用,取悅當道,解經說義,繪聲繪色。家有家風,師有師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備。董仲舒,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安定,學術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學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東南兩面,鄰近齊魯,北靠燕代,西界三晉。自古齊魯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晉產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將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系不無關系。據《史記》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傳《詩》,於魯(今山東西部)有申培公,於齊(山東東部)為轅固生,於燕(今北京)則韓太傅(嬰);傳《書》,為濟南伏生;傳《禮》,則魯之高堂生;傳《易》,則淄川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數人纔能合治一部《詩經》。與那些專家之纔相比,董仲舒可謂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無慚“通纔”“鴻儒”之喻。

董仲舒與胡母生

五經之中,董仲舒最擅長的是《春秋》公羊學。《春秋》本是孔子依據魯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據說孔子晚年見道之不行,於是以著作史書褒貶歷史的方法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倫理觀念。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屬辭比事上常常使用隱晦的語言,其微言大義,只口授給弟子,並不筆之於書。孔子死後,弟子各以所聞’輾轉傳授,於是逐漸形成不同的《春秋》師說。漢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鄒氏、夾氏等。其中鄒氏無師傳,夾氏未有書,左氏藏於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傳,文美義富,最先流行開來,而公羊傳的大宏於世,則端賴董仲舒和胡母生的首倡。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年齡比董仲舒稍長。是漢代最早傳公羊學的大師之一,也是首先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傳授順序說:“子夏傳予公羊高,高傳予其子平,平傳予其子地,地傳予其子敢,敢傳子其子壽。至景帝時,壽及其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於竹帛。(徐彥《公羊注疏·何體序疏》引)可見,胡母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傳,也是協助公羊壽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結束其沒有文本,口耳相傳歷史的人。公羊學於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學說更加定型。同時,由於公羊有經本流傳,也有利於學說的傳揚。此外,胡母生還歸納公羊義例,著有《公羊條例》一書,使公羊學說條理化,以便學者提綱挈領,掌握要點。

東漢末何休作《公羊解訪》,就曾“依胡母生《條例》,多得其正”(何體《自序》)。胡母生還親自傳學,擴大了公羊學的傳授面。他景帝時為博士,與董仲舒同列。年老,復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母生”,武帝時的大丞相公孫弘就曾得其師傳。董仲舒對他也十分敬重,《漢書》說:胡母生“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有曰:“胡母子都,賤為布衣,貧為鄙夫。然而樂義好禮,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聲。甚可榮也!”(《文館詞林》李固引,見唐晏《兩漢三國學案》) 唐徐彥《公羊疏》說:“胡母生本雖以《公羊經傳》傳授董氏,猶自別作《條例》。”以董仲舒為胡母生的弟子。吳檢齋曰:“其說但不見於淳史,疑莫能質也。”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檢齋所疑甚是。但徐氏之言,恐依本於《漢書·儒林列傳》。傳曰: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景帝時為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頗受焉。而董仲舒為江都相,自有伶。弟子送之者,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 單以這段文字論,似乎胡母生的弟子有公孫弘、董仲舒、褚大、嬴公、段仲、呂步舒等。《隋書·經籍志》即以嬴公為胡母生弟子。其實這是班固為了行文簡潔,未加區別。後人又不深考,誤讀其書。這裡應於“而董生”句分段,以上述胡母氏之傳,以下述董仲舒之傳。今中華書局標點本也不分段,是猶承其誤。

據《史記》:“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胡董二人同時並治,並無施受關系。司馬遷《儒林列傳》,先仲舒而次子都。儻仲舒曾師事子都,司馬遷何容疏忽至此!又褚大諸人,《史記》明言“仲舒弟子送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漢書》作段仲),溫呂步舒。”並非胡毋生弟子。故陸德明《釋文序錄》曰: “漢興,齊人胡毋生,趙人董仲舒,並治《公羊春秋》。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州段仲,溫呂步舒,皆仲舒弟子。”言之鑿鑿,不容混淆。唐晏《兩漢三國學案》仍將“而董生”以下抄入胡毋傳中,蓋沿襲舊文,但又於董傳按曰:“胡毋生、派止傳公孫弘一人,故弘居朝專與董生立異,正以流別不同耳。”則已知胡董之非師徒矣。《四庫提要·公羊疏提要》考《公羊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又有高子曰,魯子曰,認為“蓋皆傳授之經師,不盡出於公羊子。”然則在公羊氏家學外,因多公羊經師也,董氏何須師事於胡毋氏呢?又《公羊疏》引《孝經說》曰:“子夏傳與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可見董生與胡毋生同為子夏六傳弟子。當然,既然公羊壽和胡毋生是首先將《公羊傳》著之竹帛的人,那麼在經傳的文本上,董生或許得益於胡毋子都。至於其他,則不可知。 董仲舒與胡毋生同治一經,但各自的貢獻不同。胡毋生筆錄《公羊傳》,並總結公羊例義,使其更加系統。董仲舒則在發揮《公羊傳》微言大義,引經論事,甚至用《春秋》斷獄,將經書與現實政治結合起來,發明獨多。統言之,二人都是公羊學大家,而且都是漢初傳公羊的始師,但是細分起來,胡毋生限於說經,是學問家,是經師;董仲舒則長於論事,搞實用經學,是鴻儒。司馬遷說:“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正是就其能援經以致用說的。胡董二人對《春秋》公羊學的大明於漢世,都卓有貢獻,因此在景帝年間雙雙被任命為漢廷博士。

韜光養晦

博士當時是官職,初見於戰國,秦繼之,始皇有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學識淵博。但博士們學業各有專精;儒墨名法,甚至方技術士,都濫竽其間。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博士逃難隱居,秦廷的博士成了清一色的神仙方術之士和阿諛奉承之徒。陳涉起義,許多德生背著孔子的禮器投奔陳王,去尋找出路。孔子的八世孫孔鮒即為陳涉博士,最後還與陳涉一道捐軀,成為歷史上為理想而獻身的名人志士。漢興,儒生又投奔了漢朝,漢亦設博士之官,以安撫之。漢高祖曾起用叔孫通制定朝儀,初嘗儒雅的美味,由於忙於剿滅“殘匪”,乾戈未解,未暇大興儒教。孝惠高後之時,“公卿皆武力功臣”,不容書生分羹。文景之時,名士碩儒頗有為博士者,如《詩》有博士轅固生、韓嬰,《書》有博士張生、歐陽,《春秋》則有胡毋生、董仲舒。《孟子》、《爾雅》、《孝經》亦有博士。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他們只不過具員領俸,沒一個受到重用(《史記·儒林列傳》)。再加之“竇太後又好黃老”,諸博士不僅難以儒業得幸,而且還有觸忌犯諱之虞。竇太後曾問《詩》博士轅固生《老子》之書,轅固生說《老子》是淺俗的“家人之言”,竇太後憤而罵五經為“司空城旦書”(猶言刑徒之書。司空,掌建宮室及築城。始皇焚書,令有藏詩書百家語者,黥為城旦。),並令固生徒斗野豬,幸而景帝給他一柄利劍,纔免於橫死。眾博士看在眼裡,懼在心上,哪裡有暇宏揚儒業,經世先王!有的竟紛紛找借口辭掉博士之職,逃之夭夭。如轅固外調清河太守,韓嬰出任常山太傅,胡毋生乾脆以年老為由,告老歸家,居教鄉裡。’ 董仲舒在此期間亦韜光養晦,政治上一無建樹。但他並沒有消極適世,他一方面廣招生徒,私相傳授,為漢朝培養了一批推行儒學的合格人纔。《史記》說董仲舒弟子通經學者“以百數”,而且都很出色,褚大為梁相,嬴公為諫大夫,呂步舒為丞相長史,吾丘壽王(稍後)則官至光祿大夫侍中。大史學家司馬遷也曾師從董仲舒,《史記》中對董仲舒的《春秋》之學多所闡發;也正是受孔子困厄著《春秋》、左丘失明著《左傳》事跡的鼓舞,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發憤撰著《史記》這部千古名著。另一方面,董仲舒又謹慎地觀察現實,潛心地研討百家學說,特別是深研漢初以來一直佔統治地位的黃老之學。他要構建一個前所未有、兼容諸子百家的新儒學體系,以適應西漢社會大一統局面,以求積極有為之效。他在待價而沽,應時而出! 

 
稿源: 互動百科  編輯: 宋文婧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520』並非年輕人的『專利』 這裡的愛更濃
·『公交頭等艙』駛進校園 倡導文明交通新風尚
·楓葉團隊開展『致敬母愛』主題婚紗照活動
·5.12國際護士節,致敬最美白衣天使!
·天津師大開在五大道上的實踐思政課
·『楓葉紅』盡顯『她力量』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傳播文明 我們在行動
·天津媒體評論:3歲男童被狗咬傷後死亡 查找犬主討回公道
·人民日報:中國好人劉天民種好都市『菜園子』 鼓起村民錢袋子
·多部門出動 整治千裡堤『黑鳥市』
·校園欺凌退退退!北辰檢察『藍』護航少年『紅』……
·在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上的發言 七十二載耕耘路 教書育人獻終生 王希萍
·[視頻]『天開杯』創聚津門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社會責任主旨報告會舉行
·眾議:取消『左行右立』還應多宣傳
·『爭做文明有禮天津人』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火熱開啟
·天津媒體觀察:天開園的夜晚『不一Young』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