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首頁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天津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論壇
 
  天津文明網 >  溫暖天津文明風
津白衣天使四十多年援非:愛心接力 救死扶傷
2013-05-11 19:50

   5月下旬,天津第21批援剛果(布)醫療隊即將光榮歸來,第22批醫療隊也將踏上征程。早在50年前,中國政府第一次向非洲派遣了醫療隊伍,也從此開啟了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歷史。從1967年起,天津市先後向剛果(布)和加蓬派遣醫療隊。在那片遙遠古老的土地上,中國的醫生帶去了先進的西醫技術、傳統的中醫藥技術。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出現很多解除病痛後的笑容,當地居民看到他們會大聲用中文說“你好”。他們用自己的付出點亮了非洲人的希望,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人性的光輝,搭起了中非友誼的橋梁,他們為中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與此同時,天津援非醫療隊深入到那裡,都要面臨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例如戰亂、疾病、艱苦環境,此外還要承受對家人的思念。然而這些並沒有阻擋一批批醫療隊員奔赴非洲的腳步,有些隊員甚至兩次、三次赴非工作。是什麼信念讓他們堅持下來?在他們的故事中,記者找到了答案。

  沒有上下班概念

  有病人就是工作狀態

  援非醫療隊隊員都是從三甲醫院抽調出來的比較有經驗的醫生,在國內,一個外科醫生要做手術,必須形成一個班子,一個助手團隊,在手術室有麻醉醫生,有跟臺的護士,下手術室以後由病房的護士把病人接回來,而醫生只是做專一的醫療工作。在非洲就不一樣了,所有的醫療器械不成系統,醫療團隊完全靠醫生自己的組合,醫療體系需要醫生重新適應。比如,醫護人員短缺,外科醫生做手術時,婦產科醫生、骨科醫生要幫忙,放射科醫生必要的時候也要上去幫忙。比如即將手術,手術器械要消毒,可是所在醫院沒有消毒鍋,要到當地其他醫院借用消毒鍋。比如在加蓬,治療是免費,但是藥品、紗布都要病人自己去藥店買。當地的醫院和藥店並不都是每天營業,而在非洲的中國醫院每天24小時營業。當地報紙每周五都會刊登哪家藥店周末值班,所以醫療隊每到周五都一定要把報紙留好,還要了解全市藥店的位置。加蓬藥品為國家配給,但是供應量非常少,我國每年都會提供一些醫療藥品援助,幫了很多忙,但是還有缺口。

  即便在這種工作環境下,醫療隊員們依然通過自己的醫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1969年,援非醫療隊在剛果為一位63歲婦女成功地切除了30斤的巨大腫瘤;2003年時,一名五官科醫生將自己治療中耳炎的專利技術帶到了非洲,因為那裡是熱帶,中耳炎的發病率很高也難治,等到他工作2年之後,當地的中耳炎患者少了很多;2009年,醫療隊運用傳統中醫針灸療法配合康復訓練,讓一名因腦疾後遺癥而癱瘓的加蓬孩子重新站立……

  援非醫療隊員24小時都在隨時待命,他們已經完全沒有上下班概念了,唯一的概念就是有病人和沒有病人,有病人就是工作狀態。有一次,援加蓬醫療隊接收了一個在海邊被狗咬傷的孩子。雖然路程很遠有十幾公裡,中途還路過一個當地的大醫院,但家屬還是帶著患兒直奔醫療隊。那個孩子的傷口很深,都被咬爛了,一些隊員本來在休息,但聽到值班醫生報告情況緊急,醫生們馬上從宿捨趕回醫院,為孩子進行手術,清理傷口,縫合創面,注射疫苗,觀察病情發展,直到孩子情況穩定。像這種工作狀態隊員們已經習以為常了,更沒有任何怨言。累嗎?當然累,條件也艱苦,但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在國內只是醫生和病人的關系,到了援外醫療點他們便有了一種責任感,他們是代表中國醫務工作者為非洲人民服務的。

  截至2012年,天津市衛生局共派遣38批醫療隊、合計1053名醫療隊員赴非洲執行援外醫療任務。40多年來,共診治門診病人763萬人次,住院病人52萬人次,實施各類手術16萬人次,搶救危重病人1.3萬人次。這些年來,援非醫療隊一直是在缺少醫療設施、缺少醫療設備、缺少醫療器械、缺少藥品、缺少工作團隊的環境下工作的。

  去過醫療隊的人可能回來都有一種感受,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非洲情結。隊員們通過援外工作,和當地人產生語言、文化、情感的融合,最終將個人的得失看得很淡了,醫生們得到的回報是信任,對醫生來講這可能是最高的榮譽。曾經三次援非的天津醫院副院長張玉新說:“一個病人到你這裡看病,你給出的所有治療方案他都無條件地接受,你征求他的意見時,患者會說‘你說怎樣好就怎樣’,我覺得這種信任不只是對醫生的,他們信任的是中國。”

  硝煙戰亂中的後方支持

  “我們的心願就是他們平安歸來”

  梁宗禹是天津市衛生局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從1996年開始,他正式負責援外醫療的組織與支持工作。幾十年來,一批批醫療隊從奔赴非洲到平安歸來,他的心也一次次牽走又歸來。他說:“我們的工作是為醫療隊提供後援保障,盡量滿足他們的生活工作需求。隊員們遠赴他鄉,我們和他們的家屬一樣,最大的心願就是他們能平安歸來。”自從做了這份工作,梁宗禹和同事們最怕半夜接到來自非洲的電話,因為那肯定是醫療隊出現了緊急情況,生死攸關。有一件事,梁宗禹至今記憶猶新。

  1997年6月,剛果內戰爆發,當地局勢陷入混亂,醫療隊駐地房屋被嚴重破壞,醫療設備、藥品被洗劫一空。“人呢?人怎麼樣了?”這是梁宗禹得知剛果內戰消息後最擔心的。接報後,市衛生局領導指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所有在外隊員的安全,並且讓梁宗禹和同事們24小時輪流值班,守著局裡當時唯一一部國際長途電話。

  那個時候,通訊、網絡都不發達,一個國際電話可能要半天纔能接通,更何況是與戰亂國家的通訊。一天後,從剛果大使館傳來消息,醫療隊與使館人員會合,已經撤離。梁宗禹記得當時辦公室裡已經擠滿了醫療隊員的家屬,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家都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沒過一天,剛果又傳來消息,有5名隊員失蹤了。梁宗禹已經記不起自己是如何將這個消息告訴那5名隊員家屬的,但是那一雙雙布滿紅血絲的眼睛裡的恐懼與擔懮,他至今難忘。此後,每天都有隊員家屬來詢問剛果的消息,然而十幾天過去了,卻沒有任何關於失蹤隊員的消息傳來。

  一天夜裡,正在值班的梁宗禹終於聽到了國際電話的鈴聲,電話裡傳來當時加蓬醫療隊隊長的聲音:“剛果的那幾個隊員在我們這兒呢,他們都沒事。”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如果不是半夜,梁宗禹真想立刻把這個好消息通知到每一位醫療隊員的家屬。

  佟玲是5名沒有及時撤離的隊員之一,她事後回憶說:“意識到發生戰亂,醫院已經開始騷亂,我們給病人換完藥,馬上集中在分隊長身邊聽從指揮,統一行動。當時已經可以聽到槍炮聲越來越密集,我們發現去使館的道路已經無法通行了,一些車輛都向市外方向疾馳。為躲避市區的混亂,大家決定到位於北部郊區的醫院院長(當地人)家裡暫時躲避。在出市區的路上,隨處可見設置的軍事障礙和武裝人員持槍把守。大家快抵達時,突然出現兩個持槍的所謂民兵,他們迎上前來很蠻橫地讓所有人下車檢查,當時大家心一下涼了半截,因為他們不是正規軍,不懂外事政策,管你是哪個國籍人,一概例行公事。輾轉到了院長家,那是一個沒水沒電話的小村莊,地方很小,我們只能睡在屋外,白天蒼蠅蹤,晚上蚊蟲叮,還要忍受酷熱和恐懼。由於事發突然,隊員一點兒飲食和衣物都沒帶,而院長家也沒有多餘的食品,有時候一天只能吃一個香蕉充飢。幾天後,我們想試著離開,剛一走出院子,一梭子彈就打在了我們腳下。大家只能繼續這樣熬著,直到當地政府軍和反對派停火。後來,在當地維持治安的法國軍人問我們要去哪裡,我們想到了天津在加蓬還派有醫療隊,於是他們安排我們乘坐軍事運輸機離開剛果,轉機到達加蓬,並通過加蓬大使館與加蓬醫療隊取得了聯系。”

  梁宗禹說,無論從事業發展、薪酬待遇,還是家庭生活質量方面來看,醫療隊員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做出了極大的犧牲,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解決援外醫療隊員的後顧之懮,讓他們安心,讓家屬放心。

  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疾病艱苦中鍛煉出“全能戰士”

  梁宗禹告訴記者,與戰亂相比,疾病會給醫療隊員生命帶來更大的威脅,由於非洲醫療和衛生條件很差,如瘧疾等熱帶病發病率非常高。比如當地自來水質量差,水源經常會攜帶蟲卵、病菌,污水容易孳生蒼蠅、蚊子,造成疾病傳播。隊員們都不在室外晾曬衣物,就是怕孳生蟲卵。為此,每批隊員赴非前,衛生局都會將防疫工作盡量安排周全,比如接種疫苗、提供消毒設備等。此外,當隊員罹患惡性疾病,後方保障部門將“以人為本,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搶救隊員生命”。2005年,援加蓬醫療隊隊員曾憲津在工作時腎結石急性發作,在20個小時之內就出現腎衰的癥狀,情況非常嚴重,但是他又身在距離加蓬首都600公裡以外的中加友誼醫院,醫療條件有限。經大使館、衛生部、市衛生局等部門緊急聯系和安排,最終租用了一架私人飛機將曾憲津送往加蓬首都搶救,做血液透析,保住了生命,病情穩定後,及時安排他乘機回國,抵達國內當天就緊急手術,最終轉危為安。每天都在有風險的情況下進行治療,不知道會遇到什麼,這就是醫療隊工作的一個特征。

  上世紀80年代,醫療隊辦公室年久失修,漏雨嚴重。醫療隊員正在工作,屋頂上的燈罩砰的一聲就下來了,因為水積滿了。有的醫生看病時,時不時就要往旁邊挪挪,因為原來那個地方漏水了,有時候一上午就得圍著屋子轉,最慘的只能在門口看病。有時,晚上來急診病人時,卻突然沒電了,把汽車發動起來,用汽車的車燈照明給病人做治療。

  張玉新說:“我第一次去加蓬時是32歲,出了學校門就進了醫院門,做的都是局部的專業工作,在非洲工作2年之後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應變能力強了,在那裡很多事都要你自己想辦法,我使用的醫療設備壞過,生活用品像空調、冰箱、洗衣機都壞過,根本就沒有維修人員,只有自己鼓搗。一次放射科的洗片機壞了,一看是主要部件的齒輪磨損造成的,想辦法吧,把不是主要的輪調到主要的輪上,減少機械附屬環節來保證主要環節,終於修好了洗片機。另外還有一個笑談,醫療隊有一個鋁鍋,隊員每天用它來蒸饅頭,這個鋁鍋漏了,你說怎麼辦,當地也沒有合適的材料,總不至於回國買個鍋來吧。後來我們找了一個易拉罐,鉸成了相應的形狀,兩頭都給錨固上,找點石膏粉調調就給堵上了,最後又換成了油漆加固,那個鍋到我離開加蓬的時候還用著呢。”

  在非洲,處理任何小事都可能遇到大麻煩。而醫生在患者面前不能表現出任何的無助不安,因為患者對你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說醫療隊的工作已經超過醫生日常工作的范圍了,要處理業務上的關系,醫生和患者方面的關系,要面對很多非醫療的因素。有一次加蓬當地一個海關警察來醫療隊看病,沒錢買藥可是還病得特別重。也不能讓他走啊。應該用3支藥,醫生們在隊裡給他找到了2支,後來又通過電話聯系到一位手中有藥品的黑人醫生。但是不巧黑人醫生沒在家,於是醫療隊開車先去接那位醫生,再取藥,最後總算把藥湊齊了。還有一次,加蓬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肚子疼得受不了了,醫療隊沒有超聲波設備,只能靠醫生的經驗來診斷。有句話叫內科怕腦袋疼,外科怕肚子疼,肚子疼的因素很多,先是了解情況,再做實驗性的治療,排除了胃炎和腸梗阻,是不是腫瘤就沒有辦法判定了。怕隱藏癥狀所以不敢用藥,用中醫針灸做一些輔助治療,等病情逐漸平穩後,了解到他這是由當地的一種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

  張玉新告訴記者:“在非洲,人們的時間觀念非常差,比如說我們去衛生部見部長或主任,從早上8點半能等到中午12點,他不來我只能起身回家,下午再去,有時候甚至要用一周的時間等他,這可以說是他們的常態。我們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尋找工作的規律和節奏的,並在其中學會了適應。面對那裡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你要主動去適應它,不適應的話什麼也乾不了。”

  為當地人服務,也為華僑服務

  條件的改善使工作做得更好了

  隨著我國整個經濟發展,醫療隊的工作生活狀況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上世紀60年代,第一批援非醫療隊的工作狀態最艱苦,當地特別熱,也沒有電風扇,房子是用鐵皮做成的,到晚上又悶又熱還有蚊子,應對的辦法只能拿汽油桶灌半桶水坐在桶裡面。到雨季打雷的時候,好像就在頭頂上打雷一般。上世紀80年代,醫療隊宿捨變成平頂的房子,但是仍然沒有節能和保溫功能,燈泡用不了幾天就壞了,這是因為屋頂的溫度太高。如今醫療隊生活條件好多了,宿捨裡會配備電扇、空調。

  此外,通訊條件的改善也為醫療隊員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上世紀80年代,沒有電話,沒有網絡,信件的往來總有一個極大的時間差。走國際郵政很貴也不太方便,隊員只有讓准備回國的人將信帶到國內再郵寄。比如說隊員在1日托人帶一封信回國,那麼親屬在15日至20日收到信,寫完回信通過國際郵政寄到加蓬,當地郵政想起來了可能兩三天就將信放到信箱裡,要忘了的話可能就要8天到10天了。這樣一個循環大概要一個多月,而在這段時間裡,第二封信又會寄出,所以信裡說的事老也對不上。因此隊員哪天寫的信,裡面說的什麼事情,都要做記錄。到本世紀初,醫療隊有了網絡,雖然網速不太好,有時一封郵件上午發的下午又給退了回來,但總比以前條件好了。如今,網絡條件就更順暢了,網上聊天、與家人通話都可以,遇到疑難雜癥,醫療隊還可以及時與國內專家聯系,進行會診。

  張玉新向記者講述了他3次遠赴非洲的不同感受:“我三次援非都在加蓬,第一次去是在1987年,第二次是1990年,第三次是2003年。我第一次去非洲時,那裡非常貧窮,城市的建設無從談起,經常斷電。沒有排水系統,再加上高溫,蚊蟲泛濫,導致傳染病。2003年再去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是在快速發展,同時加蓬的經濟建設也在前進,他們的健康水平在提昇。我第一次去的時候60歲以上的人是很少能見到的,因為他們的壽命比較短,那時一般60歲以上的病人已經幾乎沒有治療的可能性了,而2003年時老年病人就有治療的意義。這也就給醫療隊的工作帶來一個量和質的變化,在醫療環境仍然等同於過去的情況下,醫療需求增加了。現在的醫療隊和上世紀80年代的醫療隊相比,還遇到一個不一樣的情況——中國人多了,上世紀80年代的加蓬,除了援外的工作人員和使領館人員外基本沒什麼中國人或華人,現在有上千的中國人,所以醫療隊也要為華僑華人服務。再有是為政府服務的需求多了,天津派遣的醫療隊員不僅擔任過所在國總統的保健醫生,也用中醫針灸先後為兩國高層官員以及數十個外國駐兩國使節治病。

  近年來,援外醫生的工作水平也在多方面提昇,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地的百姓見到中國人都是主動問好,醫療隊在當地也非常受尊重。2004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到加蓬訪問,把中加的關系推到了一個歷史新高,親身經歷那時加蓬老百姓對中國人的友好程度,感覺就是中國強大了。今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了剛果(布),我想那裡的醫療隊員這種感受應該更加強烈。”

  我們都體會到了當時白求恩的心態

  想給非洲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黃希如是即將啟程赴非的第22批援剛果(布)醫療隊隊長,今年55歲的他第一次參加醫療隊,面對非洲的生活,他首先要闖的就是語言關。年逾花甲要學習法語是非常困難的,有人問他:年齡那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去?他說:“人總是要有一些經歷纔能體味出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天津援非醫療隊前赴後繼近50年,有些隊員甚至一次次赴非,一定有什麼吸引著他們。那裡苦有多苦,好有多好,我希望自己能夠感受到。”

  天津援非醫療隊為什麼能一代代做到今天?張玉新說:“我們小時候學過‘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當我們不遠萬裡到非洲去的時候,真的體會到了毛澤東主席為什麼寫那篇文章以及白求恩當時的心態,因為我們的工作狀態是相同的。在當地工作久了,對那片土地有一種情感,有一種情結,非洲人民的認可給予你的快樂是遠遠超過物質利益的。”

  如今,中國對非洲的醫療援助,在傳統的援助工作外,還在嘗試進行一些突破,即從物資與技術的幫助轉向管理理念與文化的滲透。讓非洲派醫療人員來中國學習,開闊他們的眼界,形成信息的交流,這些不論對非洲醫療還是援外醫療都有潛移默化的幫助。最終能給非洲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纔是每個援非醫療工作者的最大願望。

 
稿源: 天津日報  編輯: 宋文婧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青年夢想家非遺"少年說"系列活動之老城廂非遺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意式風情街上的『楓葉紅』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青年夢想家第八季『讓藝術照進山區希望小學』圓滿舉行
·鑄魂育人的大先生 鋪路架橋的實乾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天城大土木學院教授王海良
·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出爐 天津這些集體和個人獲獎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將文明養犬落到實處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綜合執法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雙新篇
·衛津榮耀·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逐夢星火團隊開展『巧手慧心 絲網傳情』益老志願服務活動
·天津好人『紮堆』養老服務中心 街道舉辦公益服務『小微市集』
·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議召開
·每日新報評論:小長假開啟 如花在野溫柔熱烈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