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天津志願者
聽獻血志願者講述自己的故事
2014-06-28 10:11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王富雨在天津站採血點獻血

  王汝全在天津站採血點獻血

  天津中醫藥大學志願服務隊正在服務

  金街保安餘玉超

第二南開中學學生郭寧寧

  勇氣

  小小勇氣匯聚大愛力量

  6月10日早9點,天津站前廣場,一位皮膚黝黑、滿頭大汗的中年男子揹着兩大包行李急匆匆地向獻血車跑來。還沒等醫務人員詢問,就拿過《無償獻血登記表》輕車熟路填了起來——王富雨,47歲,山東人,第三次獻血。

  “我剛從秦皇島過來,一會兒要趕去鹹水沽打工,第一次獻血就是在鹹水沽,後來血站給我發短信,說血被用上了,那時別提多高興了。就想着以後甭管在哪幹活,碰着這獻血車就獻一次,雖然我不年輕了,但身體可強壯了。”

  由於熟悉獻血流程,王富雨很快走上了獻血車,等待採集血液,與他並排坐在一起的是36歲的王汝全。

  王汝全來自湖北,幾年前在天津開了一家裝修公司,這已經是他第14次獻血。

  “忘了第一次獻是什麼時候了,記得幾年前看電視,聽說缺血嚴重,後來碰上獻血車就毫不猶豫地擼起袖子,咱獻的血雖少,可是能救命啊。現在我可是我們家的獻血代表,家裏人都支持,要是哪年忘記獻了,小女兒還提醒我呢。”

  獻血期間,王富雨和王汝全這兩個原本不認識的外鄉人聊起了家常。記者得知,原來王富雨本打算下火車後直接坐地鐵,但爲了獻血,揹着沉重的行李來到前廣場。

  而這樣的人在天津站並不鮮見,許多獻血者都是拖着行李箱來,操着全國各地的方言詢問獻血信息。天津站前廣場獻血車車長劉銳告訴記者,由於天津站地下交通日趨便利,許多南來北往的旅客下火車後都會直接乘坐地鐵等交通工具,路過前廣場的人流量大幅減少,無償獻血志願者的數量也隨之減少。

  因此,每一位前來獻血的志願者都讓獻血車的醫務人員感到格外親切,因爲他們的愛心精神不僅挽救了他人的生命,更感染着每一個和他們接觸的人。

  今年23歲的餘玉超是金街上的一名巡邏保安,從河南到天津打工已經一年有餘。一個月前,他被調到金街工作,接觸最多的就是樂賓商場門口的獻血車。“每天都能看見好多人過去詢問、上車獻血,還有不少像我父母年齡那麼大的,我覺得自己一個年輕小夥子,也應去獻。”

  然而,一個月前餘玉超上車查體時,因爲體重過輕,醫務人員拒絕了他的善意。“但我不想放棄,後來就堅持每天多吃飯、喝牛奶、鍛鍊身體,結果一個月漲了十幾斤,今天終於能獻上了。”說着,餘玉超將獻血證和保安證一起緊緊地攥在了手裏,“下午可以高高興興上班去了!”記者問他,那身體受得了嗎?他的回答依然樸實:“沒事,年輕,回家早點睡就行了。”

  郭寧寧是天津第二南開中學的一名學生,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她,和同學結伴到和平路“放鬆”,打算買幾件新衣服迎接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沒想到,剛到金街,就被勝利花園前的獻血車吸引,18歲成年時就想獻血的郭寧寧毫不猶豫走上了獻血車。

  當進行查體時,微胖的郭寧寧看着體重秤上的數字忽然有些擔心:“醫生,獻完血會不會發胖呀?”得到否定的回答後,緊張的小姑娘漸漸放鬆下來。

  其實,同郭寧寧一樣,許多第一次獻血的志願者都會有緊張心理,擔心獻血對身體有影響,但當看到其他志願者從容地接受化驗、捐血,特別是得到多次獻血者的鼓勵後,他們的勇氣便會大大增加,甚至許多陪同伴來獻血的人也會參與到這支愛心隊伍中來,讓愛的力量不斷傳遞。

  習慣

  “老志願”:獻愛心也會“上癮”

  據瞭解,目前天津市9個採血車主要負責採集全血,平均每天獻血人數在500人左右。而臨牀用血中,僅採集血液中某一部分的機採血小板可以使因止血困難而瀕臨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能向病人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手段。且獻成分血身體恢復快,14天后即可再次捐獻,比獻全血的6個月週期要短得多,這也使許多經常獻血的愛心人士選擇更具臨牀意義的捐獻血小板。

  現在天津市血液中心負責血小板的採集,每天平均採集100個治療量。據血液中心機採成分科主任劉軍介紹,雖然天津每年的成分血捐獻總量都處於全國前列,但隨着近年來醫療需求的大幅增加,臨牀用血壓力依然很大。

  在天津市血液中心,記者碰到了出租車司機田旭,39歲的他是天津獻血隊伍中的一名“老志願”,每14天,都會到血液中心獻一次血小板,目前已獻血近40次。幾年來的堅持時常讓田旭覺得,獻血對於他來說,已經是一個習慣,更是一種義務。(作者:見習記者徐麗)

  “我是一個出租車司機,也不能爲社會做多大貢獻,獻血是好事,能救人,也幫助自己。人們都說獻血容易疲勞,對身體不好,可你看我,39歲了照樣開夜車、踢足球。我現在每週還固定去踢球,他們20多歲的小夥子都踢不過我。我覺得獻血的人身體和外貌都年輕,你看我,是不是跟二十五六似的?”

  開朗幽默的田旭確實已經將獻血視爲一種習慣,不管多忙,每半個月,他都會拿出半天時間到血液中心獻血。“我聽過一種說法,說人獻血身體會上癮,獻一次就總得獻,這怎麼可能呢?現在獻過一次就不獻的人很多呀!要我看,與其說是獻血上癮,還不如說是獻愛心上癮呢。”

  聽了田旭的話,坐在旁邊的獻血者都笑着點了點頭。其中,一位上歲數的獻血者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位年長者叫慄巖奇,今年已經57歲,是和平區司法局的一名基層公務員,從1986年第一次獻血,至今已獻血200多次,獻血量達4萬餘毫升。

  如今,慄巖奇已經接近獻血規定的最高年齡(60歲),爲了保證血液質量,他每天都堅持步行6公里後乘地鐵上班,堅持鍛鍊使他的身體及血液質量都處於良好的狀態。“我現在沒什麼毛病,這都是常年運動和獻血帶來的益處。”

  在慄巖奇的帶動下,他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都陸續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去年3月,慄巖奇一家三口還簽訂了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協議,成爲天津第一個“雙捐”家庭。

  對於爲何能將獻血事業堅持了近30年,慄巖奇說:“人活着,沒有誰會一輩子不碰到什麼難處。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血液中心職工於勇也是無償捐獻成分血的積極參與者,47歲的他已經獻血77次。“多年前第一次獻血時我還有些誤解,怕獻了以後對身體不好。但看到自己單位的醫生、護士都踊躍獻血,我也跟着去了。”後來,讓於勇徹底消除顧慮的是,獻血之後他並沒有覺得虛弱,反而更有精神了。

  在血液中心工作,於勇每天都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獻血者,以及急需血液的患者家屬。一天晚上,兩位白血病患者的家屬先後趕到血液中心,想爲自己的親人捐獻血小板。但體檢後,他們的身體狀況都不合格。眼看着親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家屬泣不成聲。這時,正在值班的於勇瞭解到情況,二話沒說挽起袖子開始獻血,最終讓家屬如願拿到了救命的血液。於勇說:“這種救人的事,咱不能視而不見。”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自2005年本市從計劃無償獻血模式轉變爲自願無償獻血模式,至今年已進入第十個年頭。在此期間,無數愛心人士挽起衣袖,捐獻出寶貴的血液,保證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據統計,2013年全年共採集全血254137單位,比2013年同期增加1.57%。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多位無償獻血志願者,正是他們多年來源源不斷的無私奉獻,讓津城愛心之水不斷流淌。

  傳承

  志願者背後的志願者

  天津作爲千萬人口的大都市,每年需要十幾萬人蔘加無償獻血才能夠滿足正常的臨牀用血。然而,如同於勇最初的經歷,並不是每一個人在剛開始時都願意參與無償獻血,對於獻血,許多人還有着不同的疑問和顧慮。

  在天津高校中,有這樣兩支志願者服務隊伍,每到週末,他們便會來到街頭採血車,爲過往的行人講解獻血知識,宣揚愛心精神。

  第一支隊伍是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學生街頭採血車志願服務隊,自2004年建隊以來,連續9屆的數百名大學生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而每名成員均參加了無償獻血,其中60%的志願者獻血次數超過兩次。

  十年前的冬天,護理學院2004級的張華在參加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後,得知天津正處於“血荒”中,市血液中心正在招募志願者服務。作爲一名醫科學生,張華深知血液對於病人來說意味着生的希望,於是果斷報了名。隨着對天津獻血狀況的瞭解,張華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微薄,便萌生了“組織一個志願者服務隊”的想法,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爲社會服務,同時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

  十年過去了,這支愛心團隊不斷用自己無私的行動感召着更多人加入到這個行列。2011年3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支志願者服務隊成立了,他們就是中醫藥大學紅十字會血液事業部的學生。

  “護理學院的同學們一直做得很好,我覺得我們紅十字會也應該組建這樣一支志願隊伍,把志願服務推廣到更大範圍。”原中醫藥大學紅十字會會長蔡超說。

  其實早在進入大學前,蔡超就是老家安徽紅十字會志願服務隊的一員,也是衆多無償獻血者中的一員,至今已經獻血三十多次,2012年10月,他還在校紅十字會組織的中華骨髓庫(天津分庫)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招募活動中報了名,並採血留樣。

  現如今中醫藥大學紅十字會這支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已經從最初的十幾名學生,壯大到包含整個天津中醫藥大學各個專業的120餘人,每年都有數十名新同學加入。濱江道和西青區兩個採血車都有這些志願者的身影。每逢節假日,濱江道人流量增大,採血車經常加班加點,志願服務隊的同學們也放棄和朋友遊玩的機會,在寒風或酷暑中,與採血車人員一起堅持到晚上十點多才回學校。他們認爲:“多堅持一會兒,也許就多一個人獻血,就可以多挽救一個生命。”

  中醫藥大學現任紅十字會會長張磊說:“這是一個傳承,我們既是獻血隊伍中的服務者又是捐獻者,多對一個人講解,多一個人捐獻,就會影響周圍更多的人。現在獻血的主要人羣是學生和打工者,但相信以後,隨着大力宣傳和相互影響,會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融入到這支愛的隊伍中來。”

 
稿源:天津日報  編輯:謝小燕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¹Î¶¤¶}®i¡y­P·q¥À·R¡z¥DÃD±B¯½·Ó¬¡°Ê
¡P5.12°ê»ÚÅ@¤h¸`¡A­P·q³Ì¬ü¥Õ¦ç¤Ñ¨Ï¡I
¡P¤Ñ¬z®v¤j¶}¦b¤­¤j¹D¤Wªº¹ê½î«ä¬F½Ò
¡P¡y·¬¸­¬õ¡zºÉÅã¡y¦o¤O¶q¡z
¡P«C¦~¹Ú·Q®a¤­¥|¹Å¦~µØ¬¡°Ê¶êº¡¸¨¹õ
¡P«C¦~¹Ú·Q®a«D¿ò"¤Ö¦~»¡"¨t¦C¬¡°Ê¤§¦Ñ«°´[«D¿ò
¡@¡@ºë¯««Ø³]¶i¦æ®É¡@¡@¡@¡@¡@¡@¡@¡@¡@¡@¡@¸Ô²Ó>>
¡P[µøÀW]2024¦~¤Ñ¬z¥«¡y·s®É¥N¦n¤Ö¦~¡z¥ý¶i¨Æ¸ñµo¥¬¬¡°ÊÁ|¦æ
¡P¤Ñ¬z¹çªe°Ï©¯ºÖªá¶éªÀ°Ï¡GÅý¬B¯î¦Ñ¤H¦¨¬°ªÀ°Ïªv²zÀ°¤â¡]¤Q¶µ¦æ°Ê¡P°ò¼hªv²z¦b¦æ°Ê¡^
¡P¤Ñ¬zªe¦è°Ï¼s¶¶¶éªÀ°Ï¡Gªk»y¹F¤H¶}¯Z ¦@¨Éºë±m±ß¦~¡]¤Q¶µ¦æ°Ê¡P°ò¼hªv²z¦b¦æ°Ê¡^
¡P¤H¥Á¤é³øµû½×¡G«°¥«¡y·x¡z°_¨Ó Åׯà§ó¦n¡y¼ö¡z°_¨Ó
¡P¤Ñ¬z´CÅéµû½×¡G¤å¤Æ¬O«°¥«¯S¦â©Mºë¯«®ð½èªº®Ú»P»î
¡P¤Ñ¬z°OªÌ¹ê¦a¨«³X¡G¾Ç¥Í¡y¥X¤f¦¨Å¼¡z ³o¦æ¬°¤£¤å©ú
¡P¤Ñ¬z´CÅéµû½×¡G®Õ¼yµn°O­n¶ñ¼g­Ó¤H¾¯Å ®Õ¤Í¤]¤À¤T¤»¤Eµ¥¡H
¡P¤Ñ¬z´CÅéµû½×¡GºaÅA¬O¤@­±Ãè¤l
¡P[µøÀW]¤Ñ¬z¥«©e±`©e·|¥l¶}·|ij
¡P¤H¥Á¤é³øµû½×¡G«°¥«¡y·x¡z°_¨Ó¡AÅׯà§ó¦n¡y¼ö¡z°_¨Ó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