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文明有禮 > 國學
破解那遙遠的文明密碼
2014-07-07 09:39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排簫

  “越王勾踐”劍

  “大(天)獸御”青銅尊

  “噩侯”青銅方彝

  獸面扉棱青銅尊

  青銅鹿角立鶴

  日前,《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中,包括商代的“天獸御”青銅尊、西周的獸面扉棱提樑青銅卣、春秋的“隨仲羋加”青銅鼎,以及戰國青銅鹿角立鶴、越王勾踐劍等國寶在內的122件(套)精美文物公開亮相。此次展覽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反映湖北先秦青銅禮樂文明的文物大展,揭開了古楚地從商代早期至戰國時期的遙遠文明密碼。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江河縱橫,湖泊密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聚居於湖北江漢之濱。公元前15世紀,商王朝在盤龍城設立軍事重鎮,以此爲據點向南方開拓疆土,湖北自此成爲商朝南土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建國,大批貴族陸續受封於江漢地區,並帶來了濃郁的周文化。春秋時期,中原王朝勢力衰微,楚國異軍突起,勢力緣漢水北上,不斷髮展壯大,逐漸形成以楚國爲核心的文化形態。進入戰國時期,別具一格的楚國文化隨着其疆域的擴大而迅速擴展,對當時和後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楚國出土越王劍再現金戈鐵馬

  本次展覽的開場就讓人興味盎然,古樂的現場演奏,彷彿帶人走進古楚地的神祕與從容。展覽中的諸多文物可以說是國之重器,於近代出土之後,都曾在考古界、歷史界和藝術界引起過轟動。其中,最爲引人矚目的展品莫過於“越王勾踐”劍,這柄被當今考古學界認定爲越王勾踐佩劍的寶劍是一柄青銅劍,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圓形劍首頂端鑄有突起的、寬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圓,工藝之精巧讓人驚歎。近格處劍身一面鑄有錯金銘文2行8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二字的異體。

  在之前也有不少關於這柄青銅劍到底是否爲勾踐佩劍的爭論,至於“越國”的劍如何到了楚國,更是衆說紛紜,有“間諜說”、“陪嫁說”等各種猜測,後望山1號墓經包山楚墓竹簡紀時材料論證,推定其被封入古墓的年代爲公元前332年。《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滅越。由此才進一步論證了“越王勾踐”劍是楚滅越戰爭的戰利品。

  無論如何,“越王勾踐”劍確實代表了中國青銅時代鑄劍工藝的最高水平。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劍的創造者歐冶子就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據說,莫邪正是歐冶子的女兒。而在此之前的吳越青銅劍器形短小,做工平平,戰國晚期,由於國力的衰退,寶劍製作的精美程度大大降低。

  而楚國人對劍的崇拜與喜愛也不輸吳越,楚國大夫屈原就曾在他的《楚辭·涉江》寫道:“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鋏,就是劍;陸離,則用來形容劍上的裝飾斑斕絢麗,可見著冠帶劍,正是當時楚國貴族的普遍裝束。

  “噩侯”青銅方彝講述青銅的傳說

  如果說流傳至今的“越王勾踐”劍講述着青銅時代的金戈鐵馬,那麼在展的諸多貴族日用品更象徵着權利的威儀。彝,實則爲一種盛酒的器皿,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爲方彝,商朝晚期便開始風行。在這次展覽中,就展出了一件西周早期的“噩侯”青銅方彝,是2007年在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這件方彝的器身爲母口承蓋,蓋爲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器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耳,前後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獸面紋,口部飾龍紋,肩部飾火龍,足部飾龍紋。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鑄有扉棱,顯得極爲繁複而華麗。方彝的製作難度極高,是十分珍貴的青銅藝術品。

  從這些酒具中,可以窺見先民在製作青銅器時,已經具備較高的藝術審美能力,工藝水平很高,“獸面扉棱青銅尊”上的紋飾除了展示了高超的技巧,也凸顯了楚地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審美習慣。這件青銅尊腹部飾獸面紋,足部飾龍紋,頸部飾蕉葉形紋,內填龍紋,通體四周均鑄有大扉棱。從造型藝術來講,此尊與同時期中原青銅尊並無差異,但其裝飾紋樣奇詭。這主要體現在獸面紋的堆塑立體性極強,鼻、眉、眼較爲寫實,加之該器並無底紋作爲襯地,更加凸顯了獸面鼓張的特質。後來人們對楚地文化多以“神祕”冠之,也不稀奇了。

  除此之外,上世紀60年代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大(天)獸御”青銅尊也在展覽中出現,這件文物主要用來盛酒。這件盛酒用的著名文物因器形高大凝重,紋飾華麗俊挺,被看作是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傑出代表。

  25弦孔彩繪漆瑟禮樂不再雄心不減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次在展的“戰國早期木雕彩繪漆瑟”卻沒有這麼多弦孔,首端嶽山右側僅平行排列25個弦孔。看來,它還沒有後來的那麼完善。不過,也可見並非只有青銅器能夠體現古楚地的興盛與繁榮,在展的一些樂器雖然並非青銅所鑄造,也依稀顯示出當年王侯庭院中的歌舞昇平。其時,早已被聖人看作“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樂器也成爲當時各國彰顯實力和雄心的符號之一。

  展覽中,還有一件戰國早期的排簫,是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排簫中的一件,此件爲13管,是用13根不同長短的苦竹管並列,加3個竹夾並以細索纏繞而成,一管一音。據說,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爲捆紮編管的象形,或爲排簫的原始形制。河南光山黃國國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簫屬春秋早期,爲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簫實物。(撰文回振巖)

 
稿源:每日新報  編輯:謝小燕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y520¡z¨Ã«D¦~»´¤Hªº¡y±M§Q¡z ³o¸Ìªº·R§ó¿@
¡P¡y¤½¥æÀYµ¥¿µ¡z¾p¶i®Õ¶é ­Ò¾É¤å©ú¥æ³q·s­·©|
¡P·¬¸­¹Î¶¤¶}®i¡y­P·q¥À·R¡z¥DÃD±B¯½·Ó¬¡°Ê
¡P5.12°ê»ÚÅ@¤h¸`¡A­P·q³Ì¬ü¥Õ¦ç¤Ñ¨Ï¡I
¡P¤Ñ¬z®v¤j¶}¦b¤­¤j¹D¤Wªº¹ê½î«ä¬F½Ò
¡P¡y·¬¸­¬õ¡zºÉÅã¡y¦o¤O¶q¡z
¡@¡@ºë¯««Ø³]¶i¦æ®É¡@¡@¡@¡@¡@¡@¡@¡@¡@¡@¡@¸Ô²Ó>>
¡P¶Ç¼½¤å©ú §Ú­Ì¦b¦æ°Ê
¡P¤Ñ¬z´CÅéµû½×¡G3·³¨kµ£³Qª¯«r¶Ë«á¦º¤` ¬d§ä¤ü¥D°Q¦^¤½¹D
¡P¤H¥Á¤é³ø¡G¤¤°ê¦n¤H¼B¤Ñ¥ÁºØ¦n³£¥«¡yµæ¶é¤l¡z ¹ª°_§ø¥Á¿ú³U¤l
¡P¦h³¡ªù¥X°Ê ¾ãªv¤d¸Ì³ö¡y¶Â³¾¥«¡z
¡P®Õ¶é´Û­â°h°h°h¡I¥_¨°À˹î¡yÂÅ¡zÅ@¯è¤Ö¦~¡y¬õ¡z¡K¡K
¡P¦b¬ö©À¤Ñ¬z¥«Ãö¤u©e¦¨¥ß¤T¤Q©P¦~º[¡y¤­·R¡z±Ð¨|°}¦a«Ø³]±À°Ê·|¤Wªºµo¨¥ ¤C¤Q¤G¸ü¯Ñ¯Ð¸ô ±Ð®Ñ¨|¤HÄm²×¥Í ¤ý§ÆµÓ
¡P[µøÀW]¡y¤Ñ¶}ªM¡z³Ð»E¬zªù¥þ°ê¤j¾Ç¥Í³Ð·s³Ð·~»PªÀ·|³d¥ô¥D¦®³ø§i·|Á|¦æ
¡P²³Ä³¡G¨ú®ø¡y¥ª¦æ¥k¥ß¡zÁÙÀ³¦h«Å¶Ç
¡P¡yª§°µ¤å©ú¦³Â§¤Ñ¬z¤H¡zµuµøÀW©º¶°®i¥Ü¬¡°Ê¤õ¼ö¶}±Ò
¡P¤Ñ¬z´CÅéÆ[¹î¡G¤Ñ¶}¶éªº©]±ß¡y¤£¤@Young¡z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