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溫暖天津文明風
楊世新 用父親的擔當等待希望
2014-09-09 10:41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雲南魯甸地震,在病重兒子的萬般懇求下,他捐款50元,兒子因他“摳門”埋怨好幾天;“摳門”的他卻在撿到18萬元鉅款後,原地苦守兩個多小時完璧歸趙。爲給患白血病的兒子攢治療費,他寧願舉牌乞討、當幹一宿只能賺幾十元的搬運工,也不願意拿着撿來的鉅款救兒子的命。

  撿到鉅款他如數歸還

  用紅色的筆歪歪扭扭寫着“家庭困難”幾個字的大牌子,一個從路邊撿來的紙盒子,盒子上鋪着兒子的病歷、全家的戶口本。蹲在這些東西前的是一個無精打采的中年男人,他就是撿到鉅款的楊世新。

  “我就是在總醫院門口乞討時撿到那個包的。當時在我旁邊的椅子上坐着人,當他們陸續離開的時候,我就發現椅子上多了一個黑色提包。”說起發生在20多天前的那場意外,楊世新並沒有多少激動,語氣出奇的平靜。

  “提包就是那種最老式的黑提包,外面寫着‘上海’,我打開包,裏面裝的全是錢。”楊世新說,包裏的錢有的是100元一沓的,有的是50元一沓的,整整18沓。除了現金之外,包裏還有一些看病的單據,他判斷這是帶着錢來看病的。

  或許每個人都會想,路邊乞討的人撿到鉅款肯定拿着就走,可是楊世新卻沒有離開,而是守在原地等着。“平常,我都會回去給兒子、妻子做飯,因爲要等失主回來取錢,我就沒回去,只給妻子打個電話,讓她先湊合給兒子做口飯。”

  “醫院門口最便宜的煎餅餜子也得8元一套,我沒捨得吃,那天真是把我餓壞了。”楊世新說,他一直等到14:00多,才見到一位大哥坐着出租車來找提包。

  在覈實所有細節確認無誤後,他把這個裝有鉅款的提包交給來人。“那人從一沓50元的鈔票裏抽出2張,給我當作謝禮。我死活不要,他把錢扔在地上坐着出租車就走了。”楊世新說,那人臨走時給他留了電話號碼,讓他有事打電話,“我給他打了,但他給我的那個號碼是空號。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把錢還給他。”那兩張50元的鈔票一直裝在楊世新的口袋裏,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想過花,他有空還得去總醫院門口乞討,想着哪天再見到那人,得還給人家。

  兒子患病他變成乞丐

  連100元謝禮都不要,楊世新是不是並不缺錢?其實,他就是因爲急需錢纔去乞討的。今年44歲的楊世新是西青區精武鎮的普通農民,他原本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兒一女乖巧可愛,雖然家庭收入不高,可是卻和諧美滿。

  可是2014年4月的一個診斷,卻把楊世新一家的美滿生活擊得粉碎。今年4月初,年僅11歲的兒子銘銘被查出患上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無法接受兒子患病的打擊,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妻子也跟着病倒在牀上。“那時,我就感覺天塌地陷,這個家肯定是散了。”時隔幾個月,楊世新夫妻倆開始接受兒子患病的事實,可是提起當時的情景,他還是不自覺地皺起眉頭。

  在血液病醫院的病房裏,記者見到守在兒子病牀邊的楊世新,以及他的妻子和病中的兒子銘銘。三次化療結束,銘銘已經變成光頭,見到有人走進病房,他會自己戴上口罩,安靜地坐在牀上。

  “最開始銘銘就說自己腿軟沒勁,我們真的沒當回事,沒想到竟然是得了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沒有上過多少學的楊世新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不過在入院後他就發現,周邊住院治療的孩子很多,可是卻沒有一個與銘銘的病情相同。

  住院、化療、配型,每一項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楊世新夫妻倆多年來積攢的十幾萬元很快便花光。因爲妻子右側手臂無法動彈,所有的家務事都落在楊世新一人身上,他沒法出去找份穩定工作,只能四處打零工。

  楊世新原本是一家洗衣廠的工人,妻子是清潔工,可是就因爲兒子患病,他變爲乞丐。“只要是找不到活,我就帶着戶口本、病歷,自己用紅筆寫的大牌子,蹲在路邊乞討要錢,這是我除了打零工之外,唯一能找到錢的方法。”楊世新說,乞討的時候,他喜歡去衛津南路、總醫院等人多的地方。

  對於老實本分的楊世新而言,蹲在路邊伸手乞討比賣苦力更難。最初,蹲在路邊,沒人看他,他要不到錢,可是圍觀的人多了,他又擡不起頭來。路邊舉牌乞討的人很多,不少市民都覺得這些人是騙子,所以最初楊世新根本要不到幾個錢。

  “有一次,我在總醫院附近乞討,恰好同村的一個兄弟來看病,他看到我特別驚訝。”楊世新說,他跟同村人解釋,周圍存車的、賣水的小販才相信,他真的不是騙子。周圍人信任他了,他在大家的關照下,每天最多也能要到六七十元。

  陪牀住院他當起“伙伕”

  雖然兒子生病住院需要用錢的地方多,可是這樣的困難也沒有讓楊世新變成眼中只有錢的人。在兒子生病之前,楊世新夫妻倆基本上沒有離開過精武鎮。自從兒子生病之後,楊世新在病房裏接觸到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人。同病相憐的病友很容易成爲朋友,而好心的楊世新也很快變成病房的“伙伕”。

  “楊大哥可是個好人,我們沒有租房,給孩子做飯有困難,他只要做飯,肯定有我家孩子一份。”銘銘隔壁牀的病友從外地來津看病,看到記者上門採訪,患兒的母親不停誇讚楊世新。

  其實,楊世新不單是爲這一個孩子做飯,曾經有一次,一位帶着女兒從靜海來看病的父親,在楊世新家裏吃了一個多月的飯,而楊世新一分錢都沒有要。“只是多做一口飯的事,哪能要錢。”

  看到和自己一樣困難的病友,楊世新就覺得應該幫一把。“我自己手頭也不寬裕,能幫的也就是順便多做一口飯、多熬一口粥的事,能幫也就幫了,大家都不容易。”楊世新說,他們一家三口吃不了多少飯,不過爲了能讓不方便做飯的病友吃上一口符合要求的飯,他總是多買菜、多做些飯。“我每天大約做10個人的飯,帶到醫院裏來分給病友們一起吃。都是帶着孩子來看病的人,孩子生病、背井離鄉來看病就夠可憐,再吃不上飯心裏得多苦。”

  50元捐款他成了“財迷”

  撿到18萬元鉅款都能歸還,在困難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周圍人的楊世新,在兒子眼中卻是“財迷”。“就因爲兒子要爲魯甸捐款,我只捐了50元,所以他傷心地抹了好幾天眼淚,跟我慪了好幾天的氣。”

  原來8月6日,楊世新帶着銘銘到醫院辦住院,準備接受第三個療程的化療。辦完住院手續後,銘銘提出想爲雲南魯甸災區捐款。“交完住院費用,我口袋裏就還剩100元,如果捐了,一家人連吃飯錢都沒有。”楊世新說,他原本不同意捐款,不過在病重兒子的強烈要求下,他同意捐50元。“那50元,是我們好幾天的飯錢,我平日裏連給孩子買個香蕉都算計,你說我哪捨得捐啊。”

  雖然身爲父親,楊世新爲錢發愁,可是他還是滿足兒子的願望,捐了50元,不過因爲捐款少了,銘銘傷心好幾天,老偷偷抹眼淚。“我看着也心疼,可是怎麼辦哪。我如果不算計着過,怎麼能湊夠錢給兒子治病啊。”

  不過,這個“財迷”的爸爸很快就大方了。在將鉅款歸還失主後,楊世新回到醫院,將這一切告訴妻子,也向妻子解釋之所以不能回來做午飯的原因。楊世新撿到鉅款的消息在醫院裏傳開,很多人都說他“傻”,可是他卻一點不後悔。“那也是人家的救命錢,我要是拿走救了兒子的命,卻讓人家丟錢的上了吊,我們能活得心安?”楊世新說,他不後悔自己還錢,即便是再有一次,他也會還給人家。“做人得憑良心,自己需要錢治病,人家也一樣,不能爲自己就要了人家的命。”

  配型成功他沒錢手術

  因爲兒子生病,楊世新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生活和感受。這位沒有上過什麼學的普通農民,在6月10日那天,簽下遺體捐贈協議,成爲一名遺體捐贈志願者。

  “兒子生病後,師大三附小全校師生給他捐款,一共送來77952.1元。老師送來的捐款裏有很多一角一角的硬幣,看着讓人心裏疼得慌。”楊世新說,孩子生病後,他們生活的村子也送來2萬多元的捐款。他們能支撐到現在,少不了這些好心人的幫助,而他又能爲人家做什麼哪。“醫院裏住了那麼多生病的孩子,我誰也幫不了。我捐獻遺體也是想做點事情,哪怕送去做實驗也好,也算是我做的一點貢獻。”

  其實,在楊世新成爲遺體捐獻志願者的時候,銘銘也想捐獻。不過因爲他的情況特殊,工作人員建議再等待一段時間。爲了勸慰兒子,楊世新拿出28元給兒子買了一個兒童手機,這也是銘銘唯一的玩具。當別的孩子舉着智能手機打遊戲時,他就躺在病牀上不停地按着小手機上幾個不多的按鈕。

  楊世新說,從4月至今,家裏已經花掉二十幾萬元,他實在拿不出多餘的錢給孩子買什麼玩具。“我現在攢下8000多元,是準備給孩子做下一次化療用的。有時孩子想吃個香蕉,我都捨不得買。”

  雖然日子過得有些辛苦,不過楊世新一家人還是看到一些希望。“我與孩子做了配型,能配上6個點,醫生說符合做骨髓移植的條件。”楊世新說,做骨髓移植手術需要幾十萬元,可是他現在連一萬元都沒有。雖然做手術的費用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不過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不管多難,我一定會湊夠兒子需要的手術費。”

 
稿源:每日新報  編輯:洪濤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C¦~¹Ú·Q®a«D¿ò"¤Ö¦~»¡"¨t¦C¬¡°Ê¤§¦Ñ«°´[«D¿ò
¡P«C¦~¹Ú·Q®a§ÓÄ@ªÌ¨«¶i¤Ñ¬z¹Ï®ÑÀ]
¡P·N¦¡­·±¡µó¤Wªº¡y·¬¸­¬õ¡z
¡P¦n¤H¤u§@«ÇÄ~Äò¼i¦æ©Ó¿Õ Åý¦Ñ¤H¡y³»¤W¥Í½÷¡z
¡P¡yÄҫءϦ@«Ø¡z ¥Î³Ò°Ê¦½¤ô­P·q³Ò°Ê¸`
¡P¦uÅ@¥Í©R ¡yÂå¡z¤£®eÃã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ÀØ®ü¤½¥æ±À¥X¯S¦â±B¨®ªA°È
¡P¡m¤Ñ¬z¥«¤å©ú¦æ¬°«P¶i±ø¨Ò¡n¹{¥¬¹ê¬I5©P¦~¡G¤å©úªk³W­n¿í¦u ¤å©ú¹ê½î§Ú¦æ°Ê
¡P¤Ñ¬z´CÅéµû½×¡G±B«Ã°Z¬O¹L®a®a
¡Pµû½×¡G°ª»ù±m§¤£¯àÁ`¬O¡y°ª°ª¦b¤W¡z
¡P³}¤Ñ¬z°Êª«¶é¡GÅ¥¤p³â¥z¼s¼½ °µ¤å©ú´å«È
¡P¤Ñ¬zÄ_Ëû°Ï¤@¹ï¡y95«á¡z·s¤H¤½¥æ¨®·í±B¨® ³ß¼y¤S­Ó©Ê
¡P[µøÀW]¥¡µø¼½¥X¡y¸Û«H¤§¬P¡zµo¥¬¯S§O¸`¥Ø ¤Ñ¬zª÷¸U©ø¨Æ¸ñ¤Þµo¼ö¯P¤ÏÅT
¡P¤Ñ¬z´CÅéµû½×¡G¡y³Ì¬ü¤HÀð¡z±a¨Óªº¤Ï«ä
¡P¤Ñ¬z´CÅéµû½×¡G¥H¤å¤Æ©³Ä­¡y¥X°é¡z Åý¬z¬£¤å¤Æºì©ñ²§±m
¡P¡yª§°µ¤å©ú¦³Â§¤Ñ¬z¤H¡z¥DÃD¿O¥ú¨qÂI«G¤Ñ¶ð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