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溫暖天津文明風
社區女片兒警:用奉獻之心做好尋常事
2014-10-31 14:12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管片兒內的居民小區是馬燕最常去的地方

  感受講述者

  馬燕是南開區華苑派出所一名普通的社區女民警。從部隊副營職崗位轉業後,她在這個派出所工作了15年。她的日常工作看起來平平常常,既沒有足智多謀屢破大案的傳奇故事,也沒有勇猛過人、生擒歹徒的壯舉,但這些年過去,她留給社區居民的,是許多令人動容的溫馨記憶。2014年5月,天津市總工會向馬燕頒發了五一勞動獎章,由她首倡的社區“心靈驛站”也在華苑社區開門納客,她管片兒內的居民,在生活中多了一份便利,在精神上多了一份寄託。

  馬燕說:“作爲普通片兒警,社區居民給了我那麼多的讚揚,讓我心裏有愧;上級給了我那麼多榮譽,也讓我心裏有愧。因爲我真的沒做過什麼大事,只不過是幫居民解決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難罷了。”不過,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爲社會的和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爲一名普通片兒警,馬燕的做法,蘊含了一種人生的智慧。

  窮人家長大的孩子懂得愛和付出

  我生在內蒙古的一個軍人家庭,3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媽媽帶着我們兄妹5個人靠救濟金度日。那時候日子過得很苦,看着媽媽日夜操勞,我總盼着自己能快點兒長大,爲她減輕一點負擔。

  16歲那年,我以“九選一”的成績被白求恩軍醫學校錄取。軍校自然是穿軍裝,報到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換下來的所有衣服,包括提包都洗乾淨,打包裝箱寄回老家。我在心裏說,媽媽,女兒現在能做到的只有這些了,我一定會努力,讓您過上好日子。

  從那天起,軍校就出了一名“女學霸”,無論什麼課程,什麼訓練,我都是竭盡全力去拼——醫學理論課,第一;護理實踐課,第一;文化基礎課,還是第一。技能比賽考覈,冠軍;軍事比武考覈,冠軍;內務衛生考覈,還是冠軍。我心裏很清楚,只有這樣做,我纔不會辜負媽媽爲我付出的辛苦。

  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呼和浩特二五三醫院當護士。巧的是,父親當年病重病危搶救時,住的正是這家醫院;小時候有一次我因毒性痢疾險些喪命,媽媽也把我送到這家醫院醫治。也許二五三醫院需要我,也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吧。

  我輸液打針手頭兒特別準。年邁的危重病人急需輸血,怎麼也找不到血管,臨牀護士說,快喊小馬來!我趕緊跑過去,出手一針就找對了位置。患病的兒童需要輸液,遇到難找血管的,她們也說,快去喊小馬!我又跑過去,還是“一針見血”。病人家屬說,你看還是人家老護士有經驗!結果再仔細一看,嗨,原來是個小丫頭!醫院的同事們給我起了個外號——馬一針。

  那時候在內蒙古,很多生病住院的老百姓生活條件不行,對有困難的病人我能幫就幫。有一個巴盟的牧民來住院,妻子陪牀,沒錢啊,頓頓吃鹹菜乾糧。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去食堂給他們買點兒炒菜。那時候我家裏哥哥姐姐也正值婚齡,經濟上很拮据,但我還是覺得應該幫助別人,不能光顧着自己家。

  心裏滿滿地裝着社區居民

  1999年,我從副營職的軍人崗位轉業到天津市南開區,成了華苑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轉業時讓我選單位,我選擇當警察,主要是捨不得那身穿了十多年的軍裝。但是,換上警服我才知道,我的工作,不過是半個接線生、半個收發員,一邊接電話,一邊收電傳,還得負責發報紙。好歹咱在部隊也是副營職,小戰士給咱立正敬禮的場景簡直就是昨天的事情。我心裏確實有想法,挺失落的,但嘴上不能說,因爲我曾是軍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所以我每天就是默默幹活,遇到來辦事的老百姓,無論有什麼事,也都樂樂呵呵地接待。時間長了同事們都說,甭管進門之前是“秦香蓮”還是“猛張飛”,只要小馬接待,保準讓您滿意。

  2002年,我被任命爲社區民警。當時,華苑碧華里新小區剛剛落成,居民遷了新居,戶口登記率卻不足兩成。我負責登記戶口,28棟樓,一百多個樓門,一千多戶家庭,四千多常住人口,這還沒算上寄宿人口、暫住人口和境外人口。住在這兒的雙職工比較多,白天不在家,我們就在小區門口把登記造冊的“櫃檯”一直襬到黃昏。那年夏天天氣熱,雨水多,而且新小區剛落成,蒼蠅蚊子特別多。住在碧華里的大爺大媽們給我們送來了遮陽傘、大蒲扇、冰鎮飲料和避蚊油,還主動去樓裏吆喝:沒看見人家女民警渾身熱汗,還不趕緊登記去啊!

  有位獨居老太太,已經90多歲了,兒子移民美國。老太太身體挺硬朗,但內心很孤獨,每次見了我總有說不完的話。有一次聊天,她無意說起來自己是大年初一的生日。等到春節,我就想,老太太在家獨居,過年觸景生情,肯定更寂寞,就買了個生日蛋糕去了她家。家裏果然只有老太太一個人。我陪着老人家點蠟燭、許心願,逗她開心,還請她正月十五一起到居委會吃湯圓。到了元宵節那天,我早早就去了居委會,可老人一直沒來。我心裏有點嘀咕,趕去老人家敲門,門開了才知道,老人把這事給忘了,弄得虛驚一場。人年紀大了記性差也屬正常,不過,老人有記日記的習慣,她後來給我看她的日記,上面寫着:“初一我生日,小馬送了蛋糕,陪着我過生日了,謝謝她。”“元宵節忘了吃元宵。把小馬嚇了一跳,謝謝她。”看得我心裏暖暖的。

  社區居民劉大姐,女兒在30歲時因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內心之苦可想而知。她的女兒生前上過幾份保險,受益人是母親。劉大姐特別難過,不想去辦手續,對我說,“人都沒了,要錢幹嘛呢?”我知道,女兒剛剛去世,如果讓母親一個人去辦理賠手續,不等於是揭母親的傷疤嗎?我幫着她辦好了保險理賠,還爲大姐的女兒辦了戶口註銷。手續辦完後,我把她女兒的那個舊身份證留給了大姐,“您留着當個念想吧。”劉大姐後來想換換環境,搬家了。臨走時我去送她,她說:“我想把我在碧華里的日子給忘了,但我不會忘了你!”

  生離死別,劉大姐的事讓我很感慨。那時候我媽媽來天津和我一起生活,在老家,我姐人到中年,卻得了癌症。我想接她來天津,醫療條件好,也方便照顧。但我姐卻覺得妹妹太忙,不願意影響我的工作,一直拖着,直到病情惡化了纔在我的強制下被接到天津,但那時候已是無力迴天了。我在火車站送彌留之際的姐姐回老家,還得瞞着患病的媽媽。

  但即便自己正在經歷着這樣的事情,只要我走進社區,見到熟悉的居民們,卻還是會滿面春風。人們常說,小馬總那麼喜興,看見她,心裏就舒服了!

  調解鄰里糾紛讓每個當事人都滿意

  調解鄰里糾紛,是片兒警社區工作的主要職能之一。小區裏有一戶居民屋頂漏水,找到樓上,樓上的鄰居卻找不到出水點。樓下鄰居建議樓上砸掉衛生間的地磚,樓上卻認爲樓下的要求太過分。兩家打到法院,法院判決強制執行,但執行的條件不具備,判決變成了“夾生飯”。樓下的鄰居有些絕望,乾脆給家裏的供水管道裝了截門。這下可好,樓下告別了“水簾洞”,樓上卻變成了“上甘嶺”。

  我分別找到兩戶人家做工作。社區裏的人都知道我,也算給片兒警面子,樓上答應趕緊檢修,還承諾要額外給樓下一些補償;樓下答應立即給水,也聲明補償並不重要。誰承想,第二天兩家又變卦了,樓下堅持檢修在先、給水在後,補償與否並不重要!樓上卻堅持給水在先、檢修在後,補償只是時間問題!一夜之間,兩家人又僵在那了。

  按常理,總得有一方先讓步,僵局纔有可能被打破。但雙方各不相讓,無論怎麼調解都是徒勞無功。幾次走訪之後,我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原來,樓下不同意先給水,是因爲他們發現截門已經關上了之後,自家樓頂依然在滲水,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打開截門,還不知道會漏成什麼樣。聽他這麼一說,我也開始琢磨,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如果能找出準確的滲漏原因,不就好辦了嘛!我召集物業、維修人員和糾紛的兩戶人家組成了“觀察組”,每個週六上午9點,我們一起來觀察樓下漏水的情況。隨後的幾個月裏,樓下接漏水的瓶子裏的水由多變少,後來小滴漏變成了水漬,繼而水漬也變幹了,滲漏的位置和原因都找到了。樓下表態讓步,於是樓下先給水,樓上趕緊維修。這麼一折騰,就是小半年。

  小區裏有一戶一樓民房出租,開了家棋牌館。之前這戶人家向樓裏的鄰居們打過招呼,也沒人提出過異議。棋牌館開業後生意火爆,每天一直到深夜也不消停,聲音嘈雜,人來人往,居民很反感,下了“驅逐令”。租房的老闆交了三個月房租,房子裝修了,傢俱牌桌什麼的都買了,招呼也打了,生意又很好,就這麼停了,絕不能甘心。而房主收了三個月房租,協議簽了,手續辦了,人也出國了,退租也沒那麼容易。

  有困難,找民警,小區裏的居民找到了我。房主出國前委託親戚來代管這處房子,我給他打了好幾次電話,對方卻以人在外地爲由不和我見面。最後我在電話裏說:“我去找你吧,甭管你在哪兒,明天我準到。”代管的親戚沒轍,第二天就趕過來了。幾個當事人坐在一塊商量,我說服了老闆,又口乾舌燥說服了代管的親戚,退還了兩個月房租,老闆收錢關張。事情終於圓滿解決,幾天後,十幾位居民舉着錦旗送到了派出所。

  華苑社區住的空巢老人很多,我做了一批社區老人愛心聯繫卡,印上水、電、煤氣的維修電話,把我的手機號碼也印在了上面。大家很少給我打電話,卻說看見聯繫卡就像看見了我,心裏就踏實了。我發現老年人的午飯普遍都是湊合,就聯繫老年公寓給住在社區的老人送飯。飯是公寓做的,老人吃飯也得花錢,大家卻把功勞記在了我頭上。

  一對老人從報紙上知道捐獻遺體的事,表示自己也想捐獻。我擔心老人辦公證時情緒不穩定,就過去陪了一下。老人的子女們說我代表了政府,特意來道謝。我覺得自己其實沒做什麼。一位老人的兒女工作特別忙,平時難得來看望,老人擔心天兒不好買菜有困難,我說您就給我打電話吧。我只給老人買過一次菜,老人卻十幾次把這事掛在嘴邊。我還是覺得心裏有愧。

  其實更讓我從內心覺得愧對的,還有我的老孃、我的老公、我的兒子。尤其是我兒子,記得有一次給兒子開家長會,進了校門我都不知道他的教室在哪兒。後來他奇怪地問我:“媽媽,您怎麼也會有空給我開家長會啊?”也許,正是這種常懷愧疚的心態,才催生了我的感恩之心、奉獻之心吧。因爲感恩,我想奉獻。因爲奉獻,我得到了居民的認可,我覺得自己和社區的居民們成了一家人。

 
稿源:天津日報  編輯:洪濤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y520¡z¨Ã«D¦~»´¤Hªº¡y±M§Q¡z ³o¸Ìªº·R§ó¿@
¡P¡y¤½¥æÀYµ¥¿µ¡z¾p¶i®Õ¶é ­Ò¾É¤å©ú¥æ³q·s­·©|
¡P·¬¸­¹Î¶¤¶}®i¡y­P·q¥À·R¡z¥DÃD±B¯½·Ó¬¡°Ê
¡P5.12°ê»ÚÅ@¤h¸`¡A­P·q³Ì¬ü¥Õ¦ç¤Ñ¨Ï¡I
¡P¤Ñ¬z®v¤j¶}¦b¤­¤j¹D¤Wªº¹ê½î«ä¬F½Ò
¡P¡y·¬¸­¬õ¡zºÉÅã¡y¦o¤O¶q¡z
¡@¡@ºë¯««Ø³]¶i¦æ®É¡@¡@¡@¡@¡@¡@¡@¡@¡@¡@¡@¸Ô²Ó>>
¡P¶Ç¼½¤å©ú §Ú­Ì¦b¦æ°Ê
¡P¤Ñ¬z´CÅéµû½×¡G3·³¨kµ£³Qª¯«r¶Ë«á¦º¤` ¬d§ä¤ü¥D°Q¦^¤½¹D
¡P¤H¥Á¤é³ø¡G¤¤°ê¦n¤H¼B¤Ñ¥ÁºØ¦n³£¥«¡yµæ¶é¤l¡z ¹ª°_§ø¥Á¿ú³U¤l
¡P¦h³¡ªù¥X°Ê ¾ãªv¤d¸Ì³ö¡y¶Â³¾¥«¡z
¡P®Õ¶é´Û­â°h°h°h¡I¥_¨°À˹î¡yÂÅ¡zÅ@¯è¤Ö¦~¡y¬õ¡z¡K¡K
¡P¦b¬ö©À¤Ñ¬z¥«Ãö¤u©e¦¨¥ß¤T¤Q©P¦~º[¡y¤­·R¡z±Ð¨|°}¦a«Ø³]±À°Ê·|¤Wªºµo¨¥ ¤C¤Q¤G¸ü¯Ñ¯Ð¸ô ±Ð®Ñ¨|¤HÄm²×¥Í ¤ý§ÆµÓ
¡P[µøÀW]¡y¤Ñ¶}ªM¡z³Ð»E¬zªù¥þ°ê¤j¾Ç¥Í³Ð·s³Ð·~»PªÀ·|³d¥ô¥D¦®³ø§i·|Á|¦æ
¡P²³Ä³¡G¨ú®ø¡y¥ª¦æ¥k¥ß¡zÁÙÀ³¦h«Å¶Ç
¡P¡yª§°µ¤å©ú¦³Â§¤Ñ¬z¤H¡zµuµøÀW©º¶°®i¥Ü¬¡°Ê¤õ¼ö¶}±Ò
¡P¤Ñ¬z´CÅéÆ[¹î¡G¤Ñ¶}¶éªº©]±ß¡y¤£¤@Young¡z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