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天津好人榜
天津助人爲樂好人(2015年1月) 董光義
2015-01-28 14:14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董光義,男,2012年因病去世,享年87歲,中共黨員,生前爲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居民。系全國社區志願者服務活動第一人和創建者,死後無償向醫科大學捐獻了遺體。

  1983年,董光義離休了。回憶自己的前半生,他很是感慨,自己13歲參加革命,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無論是戎馬生涯,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都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發揮了一名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曾多次被推選爲紡織系統黨代表和市級優秀共產黨員。現在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但仍是黨員,身體也好,可不能關在家裏享清福。他便懷着滿腔熱忱,不圖名利,一頭撲到街道社區的瑣碎工作中去。

  1988年,朝陽裏小區趙玉珍的丈夫、父親、婆婆等親人在很短時間內相繼離世,趙玉珍心如死灰,自己帶着兩個年幼的孩子孤苦度日。看到這種情況,董光義馬上組織鄰居們幫助她買菜買煤買糧,給孩子輔導功課。親人般的關愛,使一個無助的家庭重新得到歡樂,趙玉珍又揚起了生活的風帆。這件事給了社區居委會和董光義以思索:社區還有十多戶困難家庭呢,能不能也採取這樣的辦法,給他們一些必要的幫助呢?於是,以董光義爲首的13人自發組成“爲民服務小組”,主動承包了13戶困難家庭的生活服務,由此點燃社區志願服務的星星之火。

  1985年12月17日,第4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把每年的12月5日定爲“國際志願人員日”,旨在喚起更多的人以志願者的身份,從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我國積極貫徹這一精神,並在1985年12月還特意發行了1枚“國際志願人員日”的郵票。由此,董光義獲得啓發,我們應該響應聯合國的號召,搞中國特色的“社區服務志願者”呀,於是,1989年3月18日,新興街“社區服務志願者協會”光榮誕生,董光義在大家的推薦和擁戴下擔任了第一任會長。這是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志願者組織,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全國學雷鋒運動大潮中涌現的一朵瑰麗的浪花。不久,“社區服務志願者”的做法和經驗被國家民政部隆重地推向全國,各地前來取經學習的幹部們絡繹不絕。

  自協會成立至今的20多年中,新興街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由最初的13人發展到目前的一萬多人,團體會員單位124個。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也由最初單純解決困難羣衆的生活瑣事,發展到面向全體社區成員,包括社區科教、文化、治安、再就業、環境建設、便民服務、爲老扶殘助困服務、心理調試等十幾項70多個種類。服務形式也由最初的單項服務發展到包括雙向服務、包戶服務、設點服務、專業團隊服務、信息網絡服務等多種服務形式。

  2009年3月,正值朝陽里社區慶祝社區志願者協會成立20週年之際,國家民政部正式行文,確認天津市新興街朝陽里社區爲“全國社區志願者組織發祥地”。董光義被譽爲全國社區服務志願者的創始人和第一人。2008年,他榮獲“終身志願者”榮譽證書和獎盃。

  踐行城市社區自治的熱心人

  朝陽里社區是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文明社區。然而在十多年前,由於吳家窯二號路市場在退路進廳中被撤銷,這裏成爲了流動商販逃避有關部門監管,亂擺亂放、亂扔亂佔的處所。又由於小區南面三個出口毗鄰津河,靠河的河沿道改成了單行路,一些出租車司機常常違章穿行小區甬道。無論白天晚上,這裏車輛穿梭、人員喧鬧,小區淪陷爲髒、亂、吵的環境。

  面對羣衆的強烈要求,董光義挺身而出,把儘快改善小區環境和恢復正常秩序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董光義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礎上,向社區黨委和居委會提出了完整的建議:要順應民意,發動羣衆自籌資金,建設文明、綠化、安靜的封閉小區,走自我建設、自我治理的路子。他深知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要爲政府分憂,爲社區羣衆解愁。他親自起草了一份“黨員帶頭,羣衆參與,自籌資金建小區”的倡議書,並率先拿出4000餘元,作爲封閉小區的首筆啓動資金。然後他向園林設計人員學習,親自繪製了小區綠化草圖,設計了小區改造方案,並多方徵求意見,反覆修改。草圖和方案得到社區黨委認可後,他就利用早晨參加晨練和理論學習小組、書法小組等活動時間,向社區羣衆廣泛宣傳建立封閉小區的意義,得到了廣大羣衆的熱烈擁護。在董光義老人的帶動下,資金很快籌集起來,他又帶領大家義務勞動,一個整潔、寧靜、美麗的朝陽裏小區終於出現在人們面前,當居民門充分享受和諧優美的生活環境時,都念念不忘董光義老人所付出的辛苦和赤誠。

  每年除夕夜晚是中華民族閤家團圓的時刻。但對於董光義的家人來說,卻成了難以實現團圓的奢望。因爲每年春節夜晚都是董光義最忙碌的時侯,他要帶領社區老黨員們,巡查社區的每一個角落,要勸告居民在燃放爆竹煙花中多多注意安全,查看是否存在火災隱患。這一巡查,就是幾個小時,他顧不上在家看精彩的電視春節晚會,顧不上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儘管他深愛與他相濡以沫幾十年的老伴;深愛孝順懂事的兒女;小孫女更是他的掌上明珠。但在他的心裏,社區近千戶居民“大家”的祥和與平安,要遠遠比自己的小家重要得多。

  2005年,當居民們豢養寵物成風后,董光義又組織社區志願者建立了“環保護綠隊”,每天在小區內清除狗糞,清掃落葉和垃圾,給那些不愛護居住環境的人做出榜樣。

  愛別人遠遠勝過愛自己的好心人

  董光義好事做了很多年,每逢奉獻或捐獻的時候,他就衝到前頭;而當新聞單位來採訪、拍照、上鏡頭時,他卻總是悄悄躲開。董光義常說:“社區居民都是咱的親人,一名黨員就要像燒紅的煤炭,用自己的火熱來溫暖別人。”他對羣衆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是銘刻在骨子裏的。

  社區低保戶劉愛珍每當說起董光義,就忍不住淚流滿面:“我是外地人,嫁到天津後,因種種原因離了婚。法院判決時,只分到了新河裏小區的一間房子。裏面什麼傢俱都沒有,我又沒錢沒工作,就和剛上小學的兒子坐在僅有的小凳子上,怎麼想都覺得這日子沒法過下去了。說實話,連死的念頭都產生了。就在這時,董大爺來了,他和志願者們爲我們送來了電飯鍋、電水壺等生活用品,幫我粉刷了房屋,使小屋立刻亮堂起來。他們還送來了牀、衣櫃、洗衣機、電視機等物品,是社區志願者給了我們一個新家!董大爺特意囑咐我,有困難就和他說,千萬別見外!隨後,董大爺還東奔西跑,幫我找到了工作,又給孩子送來學習用品,董大爺的恩情我們娘倆兒一輩子也報答不完!”

  朝陽里社區是個老居民區,老年人多,失業下崗的人多,困難戶多。2001年,在董光義的倡導下,該社區建立了“社區扶危濟困基金”。當時董光義等6名志願者約定,每季度每人都要自覺捐款。扶危濟困基金自建立以來,捐款人逐步擴大,已累計收到社區志願者捐款7萬6千餘元,救助了120餘人次,發放衣物670件,救助困難學生10餘人。很多困難居民從中受益。

  2012年8月,董光義被查出肺癌晚期。病重期間,他還不忘關心他人。社區一位老主任去世,董光義得知後找到居委會,詢問那位老主任家裏是否有困難,自己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他聽說了另一位社區老同志患病的消息,又趕忙派親屬送去了個人捐款。新興街領導多次上門看望慰問,董光義老人總是說:“等我養好了身體,還要繼續爲社區居民服務。”11月中旬,董光義病情惡化,彌留之際,他叮囑家人要喪事從簡,不能給組織添任何麻煩,並按照他年初簽訂的協議書,把遺體無償捐獻。

  董光義生活十分簡樸。他去世後,子女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根本沒有什麼存款。他一條咔嘰布褲子穿了十幾年;一輛舊自行車騎了二十多年;老式架子牀、兩牀被子用了幾十年;家裏沒有任何的裝修,一直還是水泥地面。離休幹部的養老金不算少,但董光義的錢大多都捐出去了。

  赤條條來去無私利,坦蕩蕩生死兩貢獻。董光義老人活着時,主動熱情地爲那些不沾親帶故的衆多鄰居和整個社區做了數不清的好事,發自內心地無私幫助別人,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死了,則把自己的遺體慷慨地捐獻給醫療研究部門。他就像一顆從裏到外晶瑩透明的玉石,雖無暴光巨閃的輝煌瞬間,但卻始終如一地閃爍着溫暖的光澤。幾十年的好事、實事、小事,凝聚成老人那顆金光爍爍的心靈。

  推薦單位:和平區

 
稿源:天津文明網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y520¡z¨Ã«D¦~»´¤Hªº¡y±M§Q¡z ³o¸Ìªº·R§ó¿@
¡P¡y¤½¥æÀYµ¥¿µ¡z¾p¶i®Õ¶é ­Ò¾É¤å©ú¥æ³q·s­·©|
¡P·¬¸­¹Î¶¤¶}®i¡y­P·q¥À·R¡z¥DÃD±B¯½·Ó¬¡°Ê
¡P5.12°ê»ÚÅ@¤h¸`¡A­P·q³Ì¬ü¥Õ¦ç¤Ñ¨Ï¡I
¡P¤Ñ¬z®v¤j¶}¦b¤­¤j¹D¤Wªº¹ê½î«ä¬F½Ò
¡P¡y·¬¸­¬õ¡zºÉÅã¡y¦o¤O¶q¡z
¡@¡@ºë¯««Ø³]¶i¦æ®É¡@¡@¡@¡@¡@¡@¡@¡@¡@¡@¡@¸Ô²Ó>>
¡P¶Ç¼½¤å©ú §Ú­Ì¦b¦æ°Ê
¡P¤Ñ¬z´CÅéµû½×¡G3·³¨kµ£³Qª¯«r¶Ë«á¦º¤` ¬d§ä¤ü¥D°Q¦^¤½¹D
¡P¤H¥Á¤é³ø¡G¤¤°ê¦n¤H¼B¤Ñ¥ÁºØ¦n³£¥«¡yµæ¶é¤l¡z ¹ª°_§ø¥Á¿ú³U¤l
¡P¦h³¡ªù¥X°Ê ¾ãªv¤d¸Ì³ö¡y¶Â³¾¥«¡z
¡P®Õ¶é´Û­â°h°h°h¡I¥_¨°À˹î¡yÂÅ¡zÅ@¯è¤Ö¦~¡y¬õ¡z¡K¡K
¡P¦b¬ö©À¤Ñ¬z¥«Ãö¤u©e¦¨¥ß¤T¤Q©P¦~º[¡y¤­·R¡z±Ð¨|°}¦a«Ø³]±À°Ê·|¤Wªºµo¨¥ ¤C¤Q¤G¸ü¯Ñ¯Ð¸ô ±Ð®Ñ¨|¤HÄm²×¥Í ¤ý§ÆµÓ
¡P[µøÀW]¡y¤Ñ¶}ªM¡z³Ð»E¬zªù¥þ°ê¤j¾Ç¥Í³Ð·s³Ð·~»PªÀ·|³d¥ô¥D¦®³ø§i·|Á|¦æ
¡P²³Ä³¡G¨ú®ø¡y¥ª¦æ¥k¥ß¡zÁÙÀ³¦h«Å¶Ç
¡P¡yª§°µ¤å©ú¦³Â§¤Ñ¬z¤H¡zµuµøÀW©º¶°®i¥Ü¬¡°Ê¤õ¼ö¶}±Ò
¡P¤Ñ¬z´CÅéÆ[¹î¡G¤Ñ¶}¶éªº©]±ß¡y¤£¤@Young¡z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