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首頁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天津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論壇
 
  天津文明網 >  道德講堂 > 國學
古代『信』字並非信件信函 是指送信的人
2013-04-22 15:11

  在我國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信”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這裡的送信人既包括遞交函件和傳遞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記》:“說楚王發信臣。”《世說新語?雅量》:“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古樂府詩句:“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資治通鑒》:“宜急追信改書。”《越絕書》:“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祟於吳。”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書”纔是真正意義上的信。

  “家書抵萬金”,“答友人書”,以及魯迅先生的《兩地書》,還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語“鴻雁傳書”中的“書”,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書”是信的意思,那麼古代的書一般是用什麼代替的呢?

  我們知道,古代的“書”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書叫“簡”,刻在木片上的書叫“牘”,這裡的“簡”“牘”以及把它們裝訂成冊的“冊”就是古代的書。

  古人寫信,一開始也寫在木板上,寫信的木板長約一尺,故稱“尺牘”,“尺牘”就是古代的書信。為了與“簡牘”區別開來,人們把作為書信的“尺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稱為“署”,現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來。有的“檢”上還有一塊凹陷的裝飾叫做“函”,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來源。

  至於“信”字演變成物,成為一封信的信,是近現代的事,歷史年限不是太長。(劉紹義)

 
稿源: 沈陽晚報  編輯: 宋文婧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熱血』暖津城:孫德泓和他的農民獻血隊
·天津動物園飼養員張新躍:我在猴山當段子手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爭做文明有禮天津人:道德模范馬芳菲原創快板《津沽大地 美麗文明》
·中國文明網評論:移風易俗 抵制高額彩禮
·陳潭秋烈士之子陳志遠:相隔千裡 跨越91年 與父親『視頻電話』
·[視頻]電影《青年鄧穎超》在津首映
·天津媒體評論:高校畢業論文須手抄 是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
·@天津人 您有一封文明旅游倡議書 請查收
·天津河北區望海樓街道:首家24小時戶外勞動者驛站落戶昆峰裡小區(十項行動·基層治理在行動)
·[視頻]天津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工作聯席會議2024年全體(擴大)會議召開
·天津薊州區別山鎮:小小餃子宴 鄉村治理大舞臺(十項行動·基層治理在行動)
·中國青年報評論:該不該禁止掛床簾 先聽聽學生感受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