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8月14日,《雲河星度萬古同——2021七夕詩會》如約而至。優美經典的古典詩詞,旋律曼妙的舞蹈,大氣磅礡的朗誦,感...
  整場詩會共分詩詞愛情、家國情懷、美好生活三個篇章,每章都以詩經朗誦開篇。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一首首詩詞,一段段故事,謳歌純真愛情,更抒發捨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讓博大精深的中...
·七夕 西青人這樣過
·多彩慶七夕 暖心傳愛意
·南開詮釋中國式浪漫
·從『七夕』詩會說開去
·共度我們的節日七夕
·河西舉辦七夕節市民主題活動
·夫妻同心過七夕
·大寺鎮藝術插花大比拼
·七夕登記傳承家風
·新村街七夕鵲橋相親會
我市舉行『愛在天上與人間』七夕漫談活動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抬頭可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瓜果架下可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七夕節亦稱『乞巧節』、『女兒節』、『情人節』。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便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孩子們要在這晚向織女乞求纔智和巧藝,當然更少不了乞求自己美滿的姻緣。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曾是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詳細
七夕節典籍記載
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或『女兒節』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據說,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 詳細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星宿的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詳細
七夕源於人們對數字、時間的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 詳細
 
七夕已成為情侶們的狂歡節
  在傳統的七夕節到來之際,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社科智訊民俗學家蕭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2006年七夕節就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對它的開發還遠遠不夠,應該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蕭放指出,七夕節包含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許多期盼,其最早是『乞巧節』,參與者以少女為主,她們會在這一天穿針引線,制作刺繡、女紅,祈禱自己心靈手巧。當今社會,人們應進一步挖掘七夕節關於『巧』的文化內涵。『「巧」有... 詳細
尋找真正的『七夕』
七夕應為中國愛情節
 
七夕節期間 婦女們穿針乞巧 禮拜七姐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 詳細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詳細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 詳細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 詳細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 詳細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 詳細
 
《月曼清游圖》冊·桐蔭乞巧
《迢迢牽牛星》(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詳細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詳細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纔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詳細
編輯、設計:洪濤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7493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