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身邊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服務 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單位 文明校園 文明家庭 公益廣告 誠信天津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明網 >> 精神建設進行時 >> 工作傳真 >> 全市
連續36年堅守海上 楊樹林楊文傑父子只為那句『渤海西部中部海面
2024/03/25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楊文傑在進行日常設備維護。 張妍攝

  楊文傑攀爬高架維護電接風向風速器。

  在距離天津港74海裡的渤海之上,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基本氣象站矗立著,如一位孤獨的守望者靜靜注視著蔚藍的天空與深邃的大海。這個自1988年渤海建站以來唯一有人值守的海上氣象觀測站,以一種執著堅守,記錄著氣象信息的每一個微小變動,連續36年未曾間斷。在這個仿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46歲的氣象觀測員楊文傑與另一名同事在這裡輪流值守,每28天輪換一次,確保每一份氣象數據的准確無誤。“我在這片海上已經守候了21年,每年與大海共度近200天。人們稱它為‘一個人的海上氣象觀測站’,對我而言,渤海已經成為了我的另一個家。”楊文傑說。

  楊文傑告訴記者,一輩子,乾自己喜歡的事,在這件事上做到執著、極致。每天,他與風、海、天空進行著無聲的對話,記錄下每一個氣象變化的瞬間。在普通人眼中,這份工作可能孤單且充滿不確定性,但在他看來,工作中的每一刻投入都是對職業的熱愛。

  采訪結束,揮手作別。落日晚霞,相擁入海。楊文傑的背影逐漸融入海平線的剪影之中,美得如同一幅畫。隨著船只緩緩駛離,他的身影越來越小。那一刻,記者的心被深深觸動。在這個充滿紛擾的世界裡,真正充實和值得追求的人生是怎樣的?

  渤海中的孤獨“哨所”

  茫茫渤海灣,這座隸屬於濱海新區氣象局的氣象站依托海洋石油采油平臺而建,從空中俯視,這個平臺如同一座從海底昇起的孤島,屹立在渤海西部,通常需坐拖輪4.5小時纔能到達。

  楊文傑對記者說,每天電視新聞氣象預報裡,主播那句“渤海西部中部海面”讓人耳熟能詳,你知道這是哪裡嗎?氣象監測又是怎麼獲取的呢?答案就在於自己工作的這個氣象觀測站。每天對天氣的精准監測,每個數據的精心記錄,持續向本市和國家氣象臺提供氣象數據。

  氣象觀測臺位於渤海埕北A平臺高處,比平臺本身還要高出10多米,距離海面大約40米。這裡裝備著各式氣象觀測儀器,是氣象觀測員楊文傑日常工作的地方。然而,這個觀測臺沒有任何遮擋物,一旦狂風大作,觀測員如同置身於風口浪尖,有被風力掀翻入海的危險。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每一次攀爬到觀測臺上都充滿了風險,不僅是對觀測員體能和勇氣的考驗,更是對他們職業精神的挑戰。

  楊文傑介紹,海上觀測工作要求嚴格,前些年,8時、14時、20時是每日固定的觀測時間,除此之外,觀測員還需要根據天氣的實時變化進行額外的觀測工作。尤其遭遇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時,每30分鍾收集一次數據,並在3分鍾之內將數據傳輸到陸地。這種高強度、高頻率的工作模式,觀測員必須保持高度的集中。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現今的數據傳輸已能通過4G網絡自動完成,人工觀測的負擔得以大幅減輕。

  “現在,觀測員們主要負責雲量、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等數據的觀測,這些都需要觀測員的直接判斷。”楊文傑告訴記者,根據工作要求,在大海風力達到7級或以上的惡劣天氣條件下,為了保證值班觀測員的人身安全,這段時間的數據允許缺報處理。36年來,盡管歷經種種困難和挑戰,但渤海埕北A平臺的觀測數據從未出現過間斷,這得益於每位觀測員的付出與奉獻。

  海上氣象觀測員的三項考驗

  “來此工作之前,我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准備,但現實遠超我的想象。”在海上氣象觀測站值班室裡,楊文傑娓娓道來。

  楊文傑告訴記者,他從小在寶坻區氣象局家屬院長大,選擇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受父親楊樹林的影響。1988年,渤海埕北A平臺完工,楊樹林和同事楊永順成為最早一批登上這座海上平臺的氣象觀測員。這不僅標志他們職業生涯的開始,也開啟了與海洋深厚的情緣。

  “三項考驗是我們每個氣象觀測員的必選題。”楊文傑說。

  漫長而顛簸的航程,是第一項考驗。從塘沽碼頭出發,前往渤海埕北A平臺的旅程充滿了挑戰。拖輪成了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但乘坐拖輪的過程卻是一場對身體和意志的考驗。船一離岸,顛簸就開始了。對於初次出海的人來說,那種幾乎持續不斷的顛簸是難以忍受的,船行一路、嘔吐一路。經過近5小時的顛簸後,拖輪纔能靠近平臺,這段旅程成了每一位氣象觀測員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到達平臺附近後,每一位欲登平臺的人都面臨著第二項考驗——“掛燈籠”。這個過程大概3分鍾,觀測員抓住吊籠,從拖輪吊至30多米高的平臺上,這既是一次生理上的考驗,也是一次心理上的挑戰。剛開始面對如此情景,多數氣象觀測員心中滿是害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事們不僅逐漸習慣了這種方式,還在其中找到了一些登平臺的竅門。

  成功登上平臺後,氣象觀測員面臨的第三項考驗便是平臺上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早期的值班室,是一間僅有5平方米的鐵皮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頓飯、每一口水都顯得珍貴。尤其當惡劣的天氣來臨,補給船無法靠岸時,氣象觀測員甚至要面對極端的“彈盡糧絕”情況。

  楊文傑說,到自己上班後,盡管工作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但依然對那些風雨兼程的日子記憶猶新。在惡劣天氣條件下,進行觀測和設備維護時的艱辛,尤為印象深刻。氣象觀測員穿著救生衣,腰系保險繩,頂著強風登上觀測臺高處,冷風如刀般撲面而來,在風中小心翼翼操作儀器或者維修設備,記錄下每一次的天氣變化。“我父親說,雖然每一次觀測都是挑戰和未知,但這是我們的榮譽和自豪。”楊文傑說,作為海上守望者,他們用專業知識、勇氣和智慧保護著每一艘航行的船只和海上工作人員的安全。這份對工作的熱愛和對海洋的敬畏,不僅體現在每一次精確的數據記錄上,更是楊文傑和他的同事們共同的職業精神和生活信條。

  父子兩代的傳承與堅守

  從2003年起,楊文傑開始海上觀測,至今已出海21年。海風與鹽霧鑄就了他的黝黑肌膚和漸白的發絲,盡管如此,他的聲音依舊洪亮,眼神銳利不減當年。

  當記者問及這些年最難忘的經歷,楊文傑毫不猶豫地回溯到2004年。“那一年,我接到了奔赴海上氣象觀測站的調令。”楊文傑告訴記者,那年渤海這片浩瀚海域上唯一有人值守氣象觀測站,迎來了一次時代的交替和使命的傳承。父親完成出海生涯光榮退休,沒想到“上島”接替父親的竟是自己。這份突如其來的責任讓楊文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壓,那時他的兒子纔8個月大,心中的矛盾和糾結讓自己難以抉擇。“永遠要保證平臺上有人,遇到突發狀況海面上沒人怎麼行?”父親的話如同一記重錘,敲擊在楊文傑的心上。父親多年的堅守和對國家責任的深刻認識,讓楊文傑卸下了心中的包袱。

  在海上氣象觀測站的工作,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挑戰,更是對心理和情感的考驗。楊文傑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值班,那是與世隔絕的42天,比常規的28天班期多出了14天。在這段時間裡,沒有電視,沒有電話信號,唯一的消遣就是反復翻閱那幾本帶來的書籍。他很擔懮家中妻兒的狀況,與家人的分離讓他深感焦慮和無助。這種痛苦不僅是他個人的感覺,他的家人也在陸地上焦急地等待著他的歸來。經過單位幫助,家人終於通過衛星電話與楊文傑簡短交流,互報了平安。

  2014年,楊文傑妻子患了乳腺導管瘤,妻子獨自承擔了病情診斷到手術治療的全過程,而楊文傑直到一切手術結束後纔獲悉。當楊文傑提及時,妻子淡然一句“就算跟你說了有用嗎”,未能陪伴愛人身邊,這讓他深感愧疚。盡管妻子理解並支持他的工作,但楊文傑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家庭生活中許多寶貴的時刻,尤其是孩子的成長過程,這成了他心中無法抹平的愧疚和遺憾。

  這些年來,楊文傑生活在海上平臺上,遠離繁華街道和家人陪伴。他的日常被嚴格劃分在室外設備區、氣象室與生活區,其中,初期僅5平方米的氣象室成了他的全部天地,長達13年間,身高1.8米的他在狹窄的床上斜著睡覺,直至8年前搬入三層樓上的四人間宿捨。過去簡陋的“鐵皮房”值班室已被拆除,如今楊文傑的工作環境得以改善,氣象觀測工作也進入半人工半自動化的時代。這個轉變帶來的變化無處不在,從最初的鐵皮箱和木板搭建的臨時床,到如今現代化的宿捨生活;從依賴海底水源的簡陋洗漱,到有了自來水供應;從與寒冷為伴的暖水壺,到舒適的恆溫空調環境,生活質量不斷提昇。

  渤海埕北A平臺氣象站收集到的數據,真實記錄了海洋氣候變化近些年的特征,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上氣溫變化、臺風影響及海霧動態,為理解氣候變遷提供了關鍵信息。如今,市氣象局已在渤海建成18個自動化氣象觀測站,大幅提高資料回傳速度從1小時到10分鍾,並引入風雲四號A星系統,實時獲取包括海溫、海霧、海浪、海風在內的多樣海上實況信息,顯著增強了氣象觀測與分析能力。

  工作這些年來,楊文傑難得今年趕上陪伴家人一起過春節。退休後的父親有了更多悠閑時光,楊文傑貼心地為父親的杯子斟滿了酒。以往,父親總是樂於分享工作的點點滴滴,如今這樣的對話已逐漸稀少。父親的眼神愈發溫和,他看到了楊文傑已扛起了職業的責任。“這份工作,不正是我們的選擇嗎?既然擔起了這份責任,就要竭盡全力乾好了。”楊文傑笑著對記者說,滿臉雲淡風輕。(雷風雨)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打開天津志願服務網

 
稿源:今晚報  編輯:劉卓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熱血』暖津城:孫德泓和他的農民獻血隊
·天津動物園飼養員張新躍:我在猴山當段子手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中國青年報評論:該不該禁止掛床簾 先聽聽學生感受
·天津人人會說相聲實錘?天大認真『逗你玩兒』!
·追憶:天津好人張明 用寶貴生命鑄就忠誠警魂
·[視頻]天津:陳敏爾赴靜海區調研
·[視頻]天津好人徐誼梅:用母愛托起希望
·天津媒體評論:以舊換新 惠企利民(附圖示)
·天津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工作聯席會議2024年全體(擴大)會議召開
·天津市道德模范劉曉程:國產人工心髒『火箭心』跳出科技脈動 已挽救150餘人
·火車上聽到求助廣播 天津醫學生劉振宇出手了
·天津日報理論創新版刊文:弘揚女排精神 譜寫青春華章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7493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