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身邊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服務 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單位 文明校園 文明家庭 公益廣告 誠信天津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明網 >> 精神建設進行時 >> 工作傳真 >> 全市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天津市候選人建議人選公示
2024/04/23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按照中國文明網通知要求,天津市文明辦經過基層推薦、初審等環節,確定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天津市候選人名單,現對其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2024年4月23日—4月29日,共7天。公示期間,如有異議或發現問題,請以電話形式向天津市文明辦反映。

  監督電話:022-83606253

  天津市文明辦

  2024年4月23日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天津市候選人建議人選

  助人為樂類:

91歲退伍老兵志願宣講38年 傳承紅色基因

  杜志榮,男,漢族,1933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和平區“文明先鋒”宣講團成員,和平區關工委五老宣講團傳統教育分團團長。離休38年,他為青少年義務宣講紅色故事、開展革命教育近2500場,受眾達20餘萬人次。2019年,他作為志願者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曾獲全國關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赤心向黨,退伍老兵義務宣講

  離休後的杜志榮偶然發現,許多青少年對黨的歷史了解不多,他主動聯系社區,表達了要將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講給孩子們聽的願望。這一講就堅持了38年,從為國戍邊疆講到屯墾萬畝良田,從高原的風霜雨雪講到戈壁的酷熱荒涼……杜志榮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聲情並茂地講給孩子們聽,帶他們感受和平時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每次宣講,杜志榮都會給孩子們留出提問的時間,還會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特點,自制一些小卡片、小物件,激發孩子們的興趣。2022年,在第二南開學校西藏班的宣講後,一位來自西藏的學生被老人在阿裡的奮斗經歷所打動,她激動地說:“以後我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像杜爺爺一樣為建設美麗繁榮的西藏貢獻自己的青春。”

  38年來,杜志榮的足跡遍布和平區乃至天津市各社區、學校、軍營、機關。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每次宣講都不收任何報酬。近些年,主辦方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提出接送他,他都會嚴詞拒絕。每次宣講,他都穿著洗到泛白的綠軍裝,騎著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2021年,杜志榮搬到近郊的新房子,以前10分鍾的路程,如今要騎一個小時,騎不動了他就坐公交、自費打車,風霜雨雪,從不間斷。

  言猶在耳,耄耋老人再起航

  2019年1月,86歲的杜志榮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總書記的囑托令他心潮澎湃,握著總書記的手,他暗下決心,“只要還能動,我就要把紅色故事講下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愛黨愛國的種子種在更多孩子們的心裡”。

  2022年7月,90歲的杜志榮不小心摔倒磕破了頭,縫了7針,兒子“下令”他一個月不要出門。可他說,自己已經答應了後天四平東道小學的活動,無論如何也要參加。第三天,他用帽子遮住了紗布,堅持到學校和孩子們一起舉行昇國旗儀式,又到吉鴻昌烈士紀念館,給孩子們講烈士的英雄故事。

  雖然年事已高,但面對宣講的邀約,杜志榮幾乎來者不拒,甚至一天之內講了4場。5年來,杜志榮作為和平區“文明先鋒”宣講團成員,參與了“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故事匯”、黨的二十大等多項主題宣講,給孩子們講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講中國革命歷史,講改革開放40餘年的巨大變化,成為孩子們心中最親近的“杜爺爺”。

  薪火相傳,成立志願宣講工作室

  杜志榮不斷拓展宣講方式,創新活動形式,他把身邊志同道合的“五老”志願者組織起來,成立了“杜志榮工作室”。

  這群平均年齡71歲的老人們在杜志榮的感召下,投身到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今年63歲的退休黨員孫保纔,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一位。一次,他陪孫子參加宣講活動,聽了杜志榮的講解,對中國幾十年來的變化深有感觸。2023年4月,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加入工作室,也成了一名基層宣講員。

  杜志榮工作室相繼建立了“五老宣講陣地”“雷鋒中隊”“張思德中隊”“黃繼光中隊”,不斷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和內容,增強孩子們愛國愛黨情懷。針對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情況,工作室在新疆路、寧夏路、林泉社區等7個社區成立了“流動花朵”小課堂,關注隨遷人員子女的健康成長。

  如今,杜志榮已年逾九十,但他依然活躍在志願宣講的舞臺上,他說要用餘生把黨的故事講給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年記者用志願服務擦亮青春底色

  袁鴻飛,男,漢族,1990年9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寶坻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寶坻區寶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寶坻區一家親青年志願服務社理事長、天津市青少年事務社工管理服務中心理事長。現擁有各類志願服務隊31支,骨乾志願者4900餘名,組織策劃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2500餘場次,累計帶動28萬餘人次參與到志願服務活動中。曾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所帶領的團隊先後被評為“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全國文明單位”。

  3.4萬張車票 幫助農民工溫暖返鄉

  2014年12月,手機購票軟件還不發達,盡管電腦網絡訂票已經普及,但很多農民工都不會用,常面臨買票難題。袁鴻飛發動身邊7名“90”後,組織發起“愛滿回家路,網上訂票我幫您”公益活動,義務幫助農民工通過網絡代購春運返鄉火車票,讓農民工不再為購買車票犯愁。有人擔心交了錢,對方會“跑路”。面對這種顧慮,袁鴻飛決定自己湊錢先行全額墊付,等農民工親手拿到票再付錢。3個月後,6900張火車票全部就位。“今年過年終於可以和家人團圓了,有你們真好!”當時已有8年沒有回家過年的農民工王志文手裡捏著車票,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為了讓更多有需求的農民工知道這項無償服務,幫助更多人訂到返鄉車票,袁鴻飛和青年志願者自費印制3萬份宣傳單和海報,深入企業、工地、居住區發放,越來越多熱心人士參與其中,義務訂票隊志願者的人數也從當初的7人增加到了230餘人。

  這些年來,“一家親”的志願者累計為農民工訂票3.4萬餘張,累計滾動墊付票款480餘萬元,涉及全國19個省市的300多個城市,至少幫助了2萬個家庭春節實現團圓。未出現一起“取到票不還錢”現象,愛心與誠信交匯出的這股暖流,溫暖著很多人的心田。

  致力公益事業 開創民間志願服務先河

  2015年底,在義務訂票志願服務隊的基礎上,袁鴻飛組建民辦非企業“一家親青年志願服務社”,將最初的一張火車票延伸到幫孤助殘、扶貧濟困、愛心獻血、文明出行、科普宣傳、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志願者隊伍從成立時的7個人發展到目前擁有31支志願服務隊,骨乾志願者超過4900人的龐大隊伍。

  一家親青年志願服務社成立以來,組建了天津市首家“公益閑物送人收發中心”,為山區送去了30餘萬件愛心物資;暖冬行動為37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送去棉服新鞋;籌集80餘萬元幫助患病兒童和400餘名殘疾兒童完成“微心願”;籌集10萬餘元籌建了全市第一家公益性親子圖書屋,將志願服務延伸到了社區;每周六日以及節假日,組織志願者到醫院提供導診、諮詢服務……一樁樁、一件件,溫暖著天津這座城,累計有25萬餘人次參與到志願服務活動中,服務時長累計超過40萬餘小時。

  2021年底,袁鴻飛又發起成立了寶坻區首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寶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我國北方地區率先實現了“社會工作者+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社會治理創新模式,也實現了寶坻區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零”的突破,填補了寶坻區專業社會服務的空白。

  集聚社會力量 全面助力脫貧攻堅

  甘肅省永登縣、武山縣地處甘肅中部,曾經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自天津市寶坻區與這兩個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後,袁鴻飛帶領志願者們積極行動起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先後多次前往永登縣、武山縣開展“為愛築夢,山區孤兒圓夢”“疫情防控援助”“救助患病貧困學子”“援建鄉村小學愛心圖書屋”等多項東西部扶貧協作活動。

  袁鴻飛帶領志願者們先後籌集20萬元與山區的122名貧困孤兒開啟了“一對一”或“多對一”的“結親”之路,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大山裡的貧困孤兒享受關愛、不再孤單;籌集近30萬元與山區的4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象,圍繞志願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智力扶貧,開展針對性的幫扶公益活動,幫助山區群眾脫貧;為永登縣、武山縣54所鄉村小學籌集價值223萬元的中小學課外圖書,援建愛心閱覽室114個,讓受援地區的孩子們有了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感受閱讀快樂的好場所。

  “有一種幸福叫奉獻”。袁鴻飛說,他會繼續努力,帶動更多人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中來,讓愛和奉獻持續傳遞。

“紅綠燈爺爺”用心守護孩子上學路

  張樹蘭,男,漢族,1948年8月生,中共黨員,華新街頂秀欣園社區居民,也是社區志願服務隊的一名志願者。退休後,他熱衷於社區公益事業,積極參加社區治安巡邏、文明站崗等志願服務活動。他把自己的時間都投入到社區的志願活動中,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堅持志願疏導交通三年多,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張爺爺”。

  志願疏導交通 守護孩子上學路

  每天清晨7點,在東麗區華新實驗學校門前的斑馬線上,都會准時出現一位疏導交通的白發老人,學校老師和家長、孩子們看到老人,都會笑著說一聲:“張爺爺辛苦了!”老人名叫張樹蘭,今年76歲。近4年來,他成為學校門前斑馬線上旁的紅綠燈,守護著孩子們的安全,風雨無阻。

  東麗區華新實驗學校北門外的華七道兩側,有頂秀欣園、名都花園、華豐家園、天欣花園等多個大型居民小區出入口,周圍還有多家銀行、市場。此外,多條公交線路和企業班車線路都經過這裡,交通繁忙。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學的私家車、進站停靠的公交車和班車,匯聚在一起,在馬路上排起長龍。張樹蘭的家,就在華七道北側的頂秀欣園小區。他家所在的樓棟,距離華七道只有幾十米。每天早上,張樹蘭站在窗前,總能看見多個方向的汽車匯聚到華新實驗學校門前,導致道路十分擁堵,亂成一鍋粥。

  2020年5月的一天,熱心的張樹蘭坐不住了,開始每天早晨來到學校門前,當起了義務交通疏導員。為了疏導交通時有“威信”,他還特意穿上社區志願者的紅馬甲。“最初的想法就是,讓孩子們安全進校門,孩子上學別遲到,家長上班別遲到,讓學校門前不那麼堵。”張樹蘭說,他是個有54年黨齡的老黨員,應該為大家做這些事。這天一早,氣溫達到零下5度。張樹蘭戴著志願者小紅帽和紅袖章,又站到了學校門前的斑馬線上。“您好,請您送完孩子抓緊駛離。”“您好,請您不要把車停在馬路中間。”“請您先停一下,讓旁邊的車開走您再走。”張樹蘭洪亮的聲音,又一次在學校門前響起。他一邊勸導駕車的家長們,一邊比劃著交通手勢,看起來特別專業。這些手勢,都是他在大街上向交警“偷學”的。

  “孩子們不要著急,排好隊跟著我一起走。”馬路對面,七八個孩子站成一隊,在張樹蘭的組織下,等待著一起過馬路。然後,只見張樹蘭踢著正步走到馬路中央,一個標准的行進間轉身後,向路上行駛的汽車做了一個停止手勢。當車輛紛紛停下後,他向司機們敬了個禮。“來,孩子們排成一隊,走斑馬線快速通過。”張樹蘭站在孩子們身旁,張開手臂,守護著孩子們。

  “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部分家長和路過的司機不聽指揮,覺得他多管閑事。但是慢慢的,大家看到張大爺如此堅持,都特別配合,學校門口的交通秩序也好多了。”一位家長對記者說,老人讓人又感動又敬佩。

  風雨兼程四載 做身邊人榜樣

  四年來,不少孩子畢業了,張樹蘭的白發越來越多,行動也不如以前靈活,但不變的是他洪亮的嗓音,還有家長和孩子們的信任。如今,很多家長看到張樹蘭,就會讓孩子自己下車,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他。“我也不用費勁找地方停車了,看到孩子站在張爺爺身旁就放心了,我開車就去上班。”一位家長說。

  家長們也提醒張樹蘭,讓他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但是張樹蘭總是笑呵呵地說:“我當過兵,也參加過防汛救災,我的身體可硬呢!”原來,張樹蘭帶給身邊人的感動,不僅僅是在學校門口疏導交通。

  心無旁騖投身社區志願

  張樹蘭不僅是社區志願者,也是一名居民代表,他用實際行動堅守初心,積極投身到社區志願服務中,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清理社區衛生總能看見張樹蘭的身影。樓內居民的大事小事張樹蘭都很上心,樓道燈不亮了,他自費買燈泡自己更換;樓道內雜物堆積了,他親自入戶勸說居民清理;雨雪天氣樓道門口總是積水結冰,張樹蘭二話不說拿起鐵鍬號召大家一起除雪;在創文創衛工作中他主動維護網格內衛生,進行文明勸導,宣傳垃圾分類。盡管他已七十多歲高齡,但乾起活來絲毫不差年輕人,他沒有一絲猶豫和退縮,一心只想為社區多出個人,多出把力。他以最堅決的態度投身社區建設,與年輕志願者共同經歷了春夏秋冬、嚴寒酷暑。

  參軍時,張樹蘭多次立功;退休前,在應急管理部門工作的張樹蘭,參加過1998年特大洪水等多次抗洪救災任務,還為天津防汛工作做出傑出貢獻。如今,面對身邊人的贊揚,張樹蘭總是笑著說:“我是退伍軍人,是黨員,為大家作貢獻是應該的!”

  見義勇為類:

熱心村民河中救起祖孫倆

  郭長起,男,漢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西青區大寺鎮北裡八口村村民。2023年7月13日14時許,郭長起發現家附近的衛津河裡有祖孫兩人先後落水,千鈞一發之際,郭長起全力奔跑到落水地點,毫不猶豫跳到了河中將兩人救到岸邊,夫妻配合將兩名落水者救了上來。榮登中央政法委發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見義勇為勇士榜。

  發現險情

  2023年7月13日14時許,53歲的郭長起和愛人王忠香帶著小孫子到大寺鎮龍津園小區附近的衛津河河邊綠地裡撿蝸牛。突然,王忠香看到20餘米外的衛津河中有一個孩子正在水中掙紮。“孩子就在水裡撲騰,已經叫喊不出來,水很快就沒過了頭。”回憶起當時驚險的一幕,王忠香至今仍心有餘悸。

  “你快看,有個孩子落水了!快去救人。”王忠香焦急地對郭長起說。郭長起順著妻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孩子還在拼命掙紮,而孩子的姥姥為了救外孫也跳入河中,但由於老人不會游泳,嗆了幾口水後也開始在水中掙紮。

  由於前一天剛剛下完雨,河水變深變寬,最深處已達3米,水流也較往常湍急,落水兒童已經被水流推遠,漂到了河道中央,情況十分危急。

  英勇救人

  千鈞一發之際,郭長起飛奔過去,一躍跳入水中。由於落水兒童的姥姥距離岸邊不遠,郭長起一把抓住老人的衣服,先將老人拉上岸。隨後,他又一頭紮進水中,向落水兒童飛速游去。

  “當時孩子的體力已接近透支,水已沒過他的頭頂,水面上只剩下雙手。”郭長起快速游到落水兒童身邊,在水中抓起孩子的一只腳,反身向岸邊奮力游去,很快將落水兒童拉到岸邊。

  然而由於前一天剛下過雨,岸邊護坡十分濕滑,水面下的護坡上也都是青苔,郭長起的雙腳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支橕點。最終,他將一只腳卡在水面下護坡的窟窿上,奮力將落水兒童舉上岸。由於救助及時,落水的祖孫倆只是受到驚嚇,身體均無大礙。

  此時的郭長起已經體力透支,被王忠香拉上岸後,纔發現自己的腿和腳已被河坡上鋒利的石頭劃破,腳趾也被割下一塊肉。

  良好家風

  事後,落水祖孫的家屬登門感謝郭長起的救命之恩。“這點傷不叫事兒,誰遇到了都會這麼做,孩子和老人沒事就好。”面對家屬的感謝,郭長起謙虛地說。

  “我爺爺跳河救了兩個人,太厲害啦!我得向爺爺學習!”目睹郭長起救人全過程的小孫子驕傲地向爸爸媽媽描述起當時的情景,爺爺的英勇舉動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見義勇為的種子。

  其實,這已不是郭家人第一次見義勇為。2020年4月5日凌晨,一名醉酒男子在河邊行走時不慎落水,郭長起的哥哥郭長洪當時正在小區門口值守,他與同伴孫學禮、曹建家合力將醉酒男子從河中救出,挽救了一條生命。

民營企業經理路遇事故 在燃燒的車中救出兩人

  孫明勝,男,漢族,1973年10月生,天津市方園大地油田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2024年2月18日下午,孫明勝駕車途經河北省滄州市河間市滄保路興村路段時,看見一輛面包車撞在樹上,面包車冒出滾滾黑煙,車內火勢逐漸增大,車裡還有人未及時撤離,急需救援。孫明勝立即停車施救,把司機從駕駛室拖拽下來,車廂裡的另外一個人自行拉開車門,暈倒在著火的面包車旁,面包車隨時有爆炸的風險。孫明勝連拉帶拽將兩個人帶到安全地段,在路過人員的幫助下將兩人抬到自己車上送往醫院救治。榮登中央政法委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見義勇為勇士榜。

  一樁善舉挽救兩個家庭

  2024年2月18日,孫明勝去滄州河間洽談業務途經滄保路興村段時他與司機發現一輛銀白色面包車發生車禍車子撞到路邊樹上冒出陣陣黑煙,車上人員被困,形勢危急。

  見狀,孫明勝沒有多想立即下車跑向出事車輛,一把拉開駕駛室車門,將司機高某拽出車外,又冒著濃煙把後座已經昏迷的張某拉出車外。車內火勢愈加猛烈,孫明勝救人過程中手被灼傷,但顧不上疼痛,他急忙將車內被困人員拖拽至離車更遠的路邊。當時下著小雨,孫明勝見張某衣著單薄,他又急忙將外套脫下鋪在濕漉漉的地上並扶張某躺下。兩分多鍾後,火勢便已經發展到無法控制。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孫明勝也心有餘悸,如果再慢一會兒後果真不堪設想。此時,其他路過人員紛紛停車過來幫忙,孫明勝與大家一起將張某抬上自己的車。據張某回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已經身處孫明勝的車上,正在前往滄州河間市人民醫院的途中,准備做進一步檢查。

  原來,司機高某和張某是朋友,都是滄州河間市故仙鎮前辛莊村人。兩人原本打算一起開車去保定,車輛行駛至河間市興村鎮路段時司機高某發現車輛後座突然起火,他看著在後座睡著的朋友,不知所措的他在緊張之下不慎將車撞到了路邊的大樹上。著急滅火的高某顧不上解開安全帶,隨手拿起車上的東西使勁拍打著車後座的火苗。受到車輛撞擊的衝力,高某的朋友一下子醒了,發現眼前全是煙霧,自己也渾身癱軟找不到車門。危急時刻,幸好孫明勝將車門打開把他們拉了出來。“要是再晚1分鍾,後果不堪設想。”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高某和張某仍心有餘悸。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事後,孫明勝又陪同高某和張某回到事故現場做善後處理。細心的孫明勝看到張某頭發被燒了一片,自掏腰包讓司機帶張某去理發:“別著急回家,嚇著媳婦,去理理發,我掏錢!”

  2月27日,兩名傷者再次聯系孫明勝想要去天津送錦旗當面表達感謝之情,被孫明勝婉拒他表示:“救人的不只是我自己,誰看見當時的情況都會這麼做”。采訪中,孫明勝告訴記者,他對河北很有好感:“希望以後能在河北多談生意開一家分公司”。

  不慕榮利將能量傳遞

  3月25日,河北省河間市委政法委一位工作人員聯系到孫明勝,告知他成為“河間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並且商定前往河間領獎事宜。3月27日,孫明勝在活動上接受了榮譽證書和獎金,但他表示會將1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同時再捐10萬元給見義勇為基金會。“我已經跟工作人員了解了捐贈程序,按照他們的規定,給我的1萬元獎金已經打入了我的賬戶。然後我再給接受捐款的賬戶轉入11萬元,目前正在等他們把接受捐贈的賬戶給我,隨後我就可以通過銀行完成捐款了。”孫明勝說,“我希望有更多見義勇為者能夠拿到這個獎金。”

  在他人遇到危險時,孫明勝挺身而出、慷慨赴險,以平凡之軀行英雄之事,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精神篇章,樹立起可信可學的身邊榜樣。一人興善,萬人可激。崇尚英雄纔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纔能英雄輩出。人民尚正義,社會有正氣,民族纔會生生不息,國家纔會興旺發達。當凡人微光聚成火炬,照亮的是整個社會,溫暖的是每個人的心靈!

患病釣魚老人躍入水中勇救落水群眾

  楊忠,男,回族,1958年7月生,群眾,天津市河西區陳塘莊街道四信裡社區居民。他為人低調,做好事不留名,具有極強的奉獻精神,曾不顧自身安危,在自身做過心髒手術的情況下,2次救起落水群眾,用實際行動闡釋見義勇為真義。2024年4月,被中央政法委評為2024年第一季度見義勇為勇士。

  危急時刻挺身而出

  2023年10月17日上午10時許,楊忠正在復興河邊釣魚,忽然聽到遠處有人大喊“救命!有人掉到水裡了!”他立刻跑了過去,看到郝某正漂在復興河中,距離岸邊近4米處,頭朝下在不斷嗆水。危急關頭,他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果斷地跳進了河裡開展救援。在寒冷的河水裡,楊忠扶著已經失去意識的郝某艱難的向岸邊游去,但由於岸邊長滿了苔蘚,非常濕滑,楊忠試了幾次都沒能順利上岸,他只能大聲呼喊岸邊的魚友幫忙。在魚友的幫助下,二人合力終於把郝某救上岸。熱心的魚友給郝某做了心肺復蘇,並打了120叫來了救護車,楊忠看郝某已經漸漸蘇醒,脫離了危險,便放下心來,渾身濕透地回了家。

  默默無聞一如既往

  由於救人的過程驚心動魄導致楊忠的心跳過速,到家後他立即服下速效救心丸纔穩住心神,同時又怕會感冒,影響心髒恢復,他趕緊衝了個熱水澡。直到第二天一早,楊忠纔發現自己救人心切,腰部受傷了都未發覺。其實,2年前楊忠做過開胸手術更換了兩個心髒瓣膜,加上已經上了年紀,自身的身體狀況並不是特別理想,但在緊急時刻,他不顧自身安危,見義勇為,冒著危險給與他人再一次的生命。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了,30多年前的一個“五一”,他與親人去北京頤和園游玩,經過後山的河邊,忽然聽到一個呼救的聲音,原來是帶著孩子們春游的老師在求救。楊忠看到一個孩子在河水中掙紮,衣服都沒顧上脫就跳進了河裡,把孩子救上來他纔發現,身上穿的是結婚時定做的衣服,幾百元的衣服對於當時工資只有近百元的他來說是很貴重的,事後朋友問他是否後悔,他說:“哪怕代價再大,面對這種情況我都不會猶豫,每一個生命都是最寶貴的財富,是無法以價值衡量的”。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楊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救起了2個的生命,挽救了 2個家庭。他始終堅持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用自己的善舉點亮他人的生命。

  誠實守信類:

古典戲法傳承人52年守信踐諾傳承非遺

  肖桂森,男,漢族,1956年2月生人,中共黨員,天津市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天津市雜技家協會顧問。52年來,肖桂森始終堅守對師傅的承諾,傳承發揚古典戲法,讓這門技藝永不失傳,讓中國戲法走向世界,收集資料推動古典戲法“申遺”,不計報酬、毫無保留傳徒授藝,他全心付出讓非遺文化煥發新光彩。2010年,“中國古典戲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肖桂森成為該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曾獲國際魔術師協會“梅林獎”、天津市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天津好人”等榮譽。

  從喜愛到拜師 結緣戲法立志傳承

  肖桂森的父親是一名業餘文藝愛好者,從小他就受到父親的熏陶,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曲藝藝術。起初,肖桂森最喜歡的是相聲和評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師父王殿英的表演並被深深地吸引,回家就對父親表示自己一定要學古典戲法。父親看他如此有決心,就帶他到師傅王殿英家拜師學藝。當時肖桂森只有16歲,自此他便開始學習古典戲法,再也沒放下過。

  肖桂森跟師父學的第一個戲法是《燒帶子》,只是將帶子拈在手裡,再纏到手指上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師父就讓他練了很久。師父對肖桂森說:“我不是故意為難你,也不是不想教你,而是要讓你明白,想把戲法學好不容易,不能急於求成。古典戲法一輩輩傳承下來不容易,你要懂得珍惜它。”聽了師傅的話,肖桂森深受觸動,他也向師傅許下承諾,要將古典戲法學會學好、傳承發揚,讓這門技藝永不失傳。

  從業餘到職業 專注戲法不變初心

  跟師父學了不到一年,肖桂森上山下鄉去了天津市寧河區東棘坨鄉,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練習戲法,還將師父教的小戲法表演給老鄉和知青看。1977年,肖桂森被分配到長途汽車公司工作,期間他一直不忘自己的承諾,堅持跟師父學習古典戲法,不放棄每一個表演的機會。

  2000年,天津市雜技團有一個出國商演的任務,天津市雜技家協會推薦肖桂森參加。接到通知後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立刻去和單位請假。當時肖桂森已經在公司做了部門經理,薪水不少,待遇也不錯。單位雖然批准了請假,但告訴他:“出國回來以後經理的職位可就沒有了,你會後悔嗎?”肖桂森說這些他都不在乎,他只想讓中國古典戲法走向世界、發揚光大。

  肖桂森跟著雜技團去了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家的110多個城市,演出170多場,觀眾的反應非常熱烈。肖桂森很自豪,因為他終於可以作為一名古典戲法表演者,將祖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傳播出去。肖桂森的表演不僅被觀眾喜愛,也受到天津市雜技團和雜技協會的認可。2004年,肖桂森正式進入天津市雜技團,成為一名專業的戲法演員,他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古典戲法的研究和推廣中。

  從收徒到著述 弘揚戲法踐諾守信

  52年來,肖桂森一直用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對師傅的承諾。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古典戲法,他收集大量資料積極推動古典戲法申請非遺項目。2010年,“中國古典戲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肖桂森成為該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在,68歲的肖桂森已經退休,但他仍堅持表演,有時一天要演4-5場,只為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古典戲法。他廣招賢徒,收了12個徒弟和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不計報酬、毫無保留的傳授技藝,讓古典戲法薪火相傳、傳承發展。

  此外,肖桂森還通過各種方式推廣古典戲法。他被高校聘為兼職教授,在河北工大成立“肖桂森戲法工作室”,帶領團隊在全國舉辦高校講座和巡演,推動非遺文化走進校園,浸潤青少年心靈。他多次深入社區、鄉村開展文藝志願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古典戲法魅力。肖桂森利用春華街道“非遺戲法傳習基地”和天津廣東會館這兩條渠道與觀眾直接互動,吸引了大量戲法愛好者和傳統文化研究者前來研學體驗,讓傳統文化綻放新光彩。他凝聚多年心血編寫了《肖桂森戲法表演藝術》,為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古典戲法提供優秀教材和參考資料,推動古典戲法長久流傳。

  守一個承諾,擔一份使命,傳一脈文化。肖桂森用不懈的努力和堅守踐行著對師傅的“諾”,用無私的傳授和付出詮釋著文化傳承的“信”。他傾盡所能,讓古典戲法登上現代文化的舞臺、演繹傳統文化的時代精彩。

  敬業奉獻類:

民間藝人四十餘載賡續年畫文化薪火

  霍慶有,男,漢族,1952年12月生,藝名古一張,楊柳青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木版年畫研究基地委員。其父霍玉堂是楊柳青年畫“玉成號畫莊”的創始人,從20世紀80年代起,霍慶有繼承父志,利用近四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傳承復蘇楊柳青木版年畫,斥資收集珍貴木版,並在傳統年畫藝術的基礎上守正創新,設計創作新時代主題的年畫以及文創產品。他的作品榮獲省級、國家級各項大獎,被各地博物館收藏。2022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年畫不能在我這裡斷了根”

  曾經的楊柳青地區“家家會點染,戶戶擅丹青”,本地有300多家年畫作坊,3000多名手工藝人從事年畫制作。然而,楊柳青木版年畫也曾一度瀕臨消亡。“一些珍貴雕版毀於戰火或流失,年畫版子當柴劈。”霍慶有作為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人,暗暗立下誓言:年畫不能在我這裡斷了根!從20世紀80年代起,霍慶有利用工餘時間,在他家僅七平方米的小西廂房的一排“畫門子”前,一站就是十七年。三年練勾線,五年練刻版,其餘時間全部花在印、繪、裱上。長期的苦心鑽研下,霍慶有終於掌握了楊柳青年畫的全套制作工序和技術。2007年,成功入選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作為楊柳青年畫的傳承人,霍慶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義務到本地中小學校講授年畫文化知識,還遠到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全國各地去講學,成為多所藝術院校的客座教授,身體力行傳播年畫藝術,讓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後繼有人。

  “為尋一塊木版,差點丟了性命”

  木版是楊柳青年畫的基石,也是一本民間“百科全書”,中國的人文地理、民俗文化、道德理念,都有所體現。“搶救”木版,成為霍慶有幾十年來的重要工作。為搜集散落各地的古版、畫稿,他耗費十幾萬資金,奔波全國各地甚至遠赴國外。每到一處,都會去文物市場逛逛,遇到有價值的年畫古版就買下來。經過多年的走村串巷、異地求訪,霍慶有手中的年畫古版和舊時年畫也漸漸多了起來。面對珍貴的古版,霍慶有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有一次甚至差點丟了性命。在霍慶有的家庭博物館裡,收藏著一件刻畫趙州橋的清代木版,這塊古版雙面雕刻,紋樣精美,很有研究價值。曾經在四處奔波尋找這塊版的過程中,著急之下突發心梗,經歷了2次手術纔轉危為安。霍慶有出院後,發現兒子霍樹林已經從陝西輾轉購得這塊版。還沒等身體痊愈,他就一頭紮進木版的復繪工作中。由於版糟爛過於嚴重,霍慶有遍查資料用了半年時間纔將其恢復。如今,霍慶有已收藏有不同時期、風格各異的年畫木版上百塊。

  讓年畫從牆上“走下來”

  作為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霍慶有為了讓傳統年畫文化適應時代發展,40餘年間堅持守正創新,創作了上百幅新年畫版樣,在延續了經典風格的基礎上,設計紀念奧運會、世博會等反映和諧盛世的新版面,如《盛世中國夢》《繁榮昌盛》等,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大獎。同時,他鼓勵兒子霍樹林嘗試將年畫元素與現代文創相結合,如設計年畫禮盒、年畫主題宮燈、紅包、撲克等,讓年畫從牆上‘走下來’,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

  霍慶有與一眾年畫藝人的堅守,讓經歷600年風雨洗禮的楊柳青年畫文化不斷得到傳承發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勃勃生機。

從鉗工學徒到大國工匠

  李江鋒,男,漢族,1981 年 10月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現任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裝公司廠區調度。李江鋒從業21年,他曾先後參建了包括港珠澳大橋在內的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同時也是“天津市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和中交集團首批“管延安、李江鋒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帶頭人,“技能大師”的稱號也早就在身邊傳開。他還曾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勞動模范”“中交集團技術能手”等榮譽,入選2023年第四季度“天津好人榜”。

  初露鋒芒的青年鉗工

  2001年,李江鋒以鉗工學徒的身份來到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裝公司,在生產加工車間,他的工位上已經擺滿了各種形狀的構件。在這裡,李江鋒需要通過最基礎鋸、銼、磨本領考核。銼刀雖小,卻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人的耐力,李江鋒的手在摩擦和振動中長出了水泡,隨後又在新一輪的工作中破裂,時間長了虎口也開始滲血。相比手上的痛苦,加工件的精度不夠則讓他更加難忍。為了盡早實現進步,一連幾個月,下班後空曠的車間總能聽到金屬工具的“交響”。這種堅持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成果,3年學徒時間,李江鋒的雙手布滿老繭,基本功也練得爐火純青,不苟言笑的老師傅們紛紛贊揚:“這孩子有鑽勁兒,行!”憑借著嫻熟的技藝,李江鋒成為車間的後起之秀。但同時他意識到了自身理論短板。於是,李江鋒變得更加勤奮,白天在車間練習技術,晚上抓緊一切時間補習知識。他將每天接觸到的機器、零件的細節都記在筆記本上,並查找資料進行學習。日復一日,他的“每日工作圖解”筆記已經演變成車間寶貴的操作、維修指南。

  為企擔當的技能骨乾

  2011年,李江鋒參與到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建設中。為同步振沈造島必須大直徑鋼圓筒,公司引進8臺液壓振動錘串聯成組,李江鋒團隊則負責保障錘組運行。然而,一個泵站出現供油遲緩,影響了整體激振力,如不及時乾預將產生巨大的誤差。由於8錘聯動施工技術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尚屬首次,無完備經驗可循。廠家提出要花兩周時間更換新的換向閥,但工期不等人,李江鋒主動擔負起維修重任,他拿起焊槍和銼刀,一點一點焊接、打磨,在試驗車間一口氣工作了10小時,最終拿出了修復一新的換向閥。振動錘恢復活力,在大家贊許的目光中,廠家代表也豎起大拇指:“這樣的人纔,我真想挖你過來!”

  傳道授業的工匠大師

  “技術是自己的,也是企業的,我會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更多人。”如今的李江鋒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他總是傾囊相授,不斷激發徒弟們的思考。李江鋒的徒弟周凱也在他的指導下,成為公司首個取得一級建造師證書的技能工人。“鉗工、車工都是工匠。我們要對得起這個'匠’字,要鑽研、要創新。”在李江鋒的教導幫助下,這支技能團隊也變得愈發有“戰斗力”,他們活躍在各大工程的關鍵技能崗位,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貢獻著力量。

  20餘年如一日,李江鋒用精益求精的態度詮釋著匠人精神,而他的辛勤努力和無悔付出也總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環衛工19年日均兩萬餘步掃出清潔路

  楊兆畏,男,漢族,1979年8月生,群眾,現任玉和田環境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紅橋分公司道路清掃隊組長。楊兆畏是一名平凡的一線環衛工人,每當大家還在睡夢之時,他已經開始了一天緊張的工作。19年來,他起早貪黑,日復一日,忠實履行著一個普通環衛工人崇高而又無私的承諾,為環保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曾獲2017年度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他在最平凡的崗位堅守一份認真

  2004年,年僅25歲的楊兆畏加入了清掃隊,剛成為掃道工人的他,瞧不上手中的掃把、身上的環衛衣服,認為環衛工作太簡單,乾這個沒出息、沒成就。但他一乾纔知道,看似簡單的清掃工作,門道卻很多,工具挑選、裝備使用、清掃順序,每項都有大學問。拿著墊底的考核成績,不服輸的楊兆畏燃起了斗志,帶著“乾就乾最好”的信念,他一頭紮進了工作,並主動提高自己的工作標准,從每天4次清掃增加為6次。繁重的工作,讓楊兆畏累彎了腰,手上也滿是老繭,但他依然樂此不疲,乾得起勁。為了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楊兆畏經常利用自己休息的時間去研究不同的道路清掃方式。有人不理解,笑話他,都是掃馬路,你還能掃出花來?楊兆畏沒有理會,他只是低著頭、弓著腰,一遍遍清掃著熟悉的馬路,一次次思考著改進的方向,很快他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掃道方法,將同一路段的清掃時間縮短了五分之一,一躍成為班組裡的骨乾隊員,頻繁在各類勞動競賽中斬獲榮譽。

  工作中他是拼命三郎

  2020年9月,由於連續幾天的高強度作業、飲食不規律,楊兆畏突發腸胃炎被家人送去了醫院。正在輸液時,他突然接到了工作任務,他再也躺不住了,背著醫生偷偷溜回了工作崗位。為了減輕工作時的疼痛感,楊兆畏只能用手按著肚子,有時疼的厲害他就原地蹲一會再起來乾,就這樣他一直咬牙堅持到完成工作纔又返回醫院。醫生聽完楊兆畏解釋偷跑的原因後,反復叮囑他,今後可不能這樣了,這樣高強度的勞動極易導致腸胃穿孔。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賣力,他認真地說: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我就有責任把它乾好,老老實實乾工作,我心裡踏實。19年來,楊兆畏每天平均要走2萬餘步,清掃道路的路程總長相當於繞地球近二圈,累計清運垃圾近萬噸。

  關鍵時刻他用行動彰顯勞模精神

  楊兆畏的一天,是從凌晨4點開始的,疏星寥落時他就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新冠疫情期間,225個果皮箱、168個垃圾桶、75個公共座椅,468個公共設施的消殺工作,是楊兆畏4人小組每2個小時就要完成一次的任務,工友們都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看著大家低落的情緒,楊兆畏第一個扛起消殺裝備,為大家打氣說:“來吧,相信自己,咱們能行!”他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念,像一朵奔騰的浪花,像一粒發芽的種子,像一團跳動的火苗,點燃了大家的斗志。為了給其他人擠出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楊兆畏一個人承擔了小組三分之一的任務量,一天下來,他後背和肩膀被消殺裝備的背帶勒出了深深的凹陷,火辣辣的疼,但楊兆畏心裡卻十分高興,因為他們小組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為了環衛事業他捨小家顧大家

  楊兆畏和妻子都是環衛工人,家中有臥床癱瘓的丈母娘和兩個年幼的女兒。楊兆畏的母親因病截肢,生活不能自理,父親為了支持兒子工作,主動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19年來,楊兆畏因為工作從未回家過過年,對待工作楊兆畏從來都是無怨無悔,但對待家庭他卻有太多的歉疚。靠著19年的初心堅守,楊兆畏乾出了不平凡的工作業績、展現了不平凡的勞動精神,他用一把掃帚掃出了城市的文明。

衝鋒一線的“硬核”女所長 百姓身邊的“津門女將”

  祖旭,女,漢族,1986年9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公安局武清分局徐官屯派出所所長。從警14年,她始終奮戰在基層,勇挑重擔、善做善成,成為武清區第一位女性派出所所長。她曾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4次,曾獲“全國100名成績突出女警”“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個人”、天津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把群眾冷暖時刻放在心間的基層社區民警

  2008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祖旭被分配到公安武清分局南樓派出所任社區民警。她擔任南樓派出所社區民警期間,聚焦轄區平安建設,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大到查找隱藏的案件線索、破案抓人,小到轄區居民的修鎖、用水用電,祖旭都事無巨細,一一落實。她熟悉轄區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做到了“行萬裡路、串千家門、辦百家事”。

  多年的社區工作,也漸漸讓祖旭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2016年1月,凌晨4點的一通出差電話讓祖旭從睡夢中醒來。武清區首例電詐警情發生在祖旭管片轄區,經長期工作,多名涉案人員在廣州出現,作為專案組內唯一一名女同志,對她來說,說走就走的從來都不是旅行,而是一次次艱巨的任務。到達廣州後,調查取證、蹲守抓捕,她樣樣不落人後,一舉將17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全部押解回津。被騙群眾拿著追回的7.9萬餘元,抓著祖旭的手久久都沒有放開。

  把職責使命鐫刻在柔弱肩膀上的看守所教導員

  一年到頭,祖旭至少有300天堅守在崗位上。有人曾告訴她,“這個活不好乾!”她卻說,“把累活難活推給別人,還算什麼警察?”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猝不及防。祖旭因工作能力突出,被調派到了看守所工作。作為公安戰線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監區內必須做到萬無一失。近800名在押人員,警力少、風險高、壓力大,加之監所疫情防控強度不斷昇級,這對祖旭的日常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祖旭總是說“監區內部無小事”。她組織完成9個批次共計440名在押人員交付監獄執行工作,開展核酸檢測50餘次、累計檢測人數超過4000人次,實現了監區零事故,疫情零傳播的目標,有效確保了監所防疫安全。

  一身正氣守初心,俠骨柔情鑄警魂的派出所女所長

  她性格直爽,雷厲風行,是警營鏗鏘玫瑰;她潑辣能乾,能打能拼,被同事稱為警界“拼命三娘”,祖旭滿懷柔情奉獻,在日常點滴中不忘從“心”出發。在就任黃花店派出所所長後,她始終堅持破小案、辦實事,助力農村企業開展“融入式”服務、把5個中心警務室,17個村居警務站建在村民家門口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也為黃花店鎮打造了一張為民助民新名片。她牽頭制定《黃花店鎮群防群治隊伍建設工作方案》,組建覆蓋全鎮的“四聯”平安志願隊伍,搭設黃花店大集視頻監控網,2023年以來實現了黃花店大集侵財類案件“零發案”,把原來的重點發案部位變為了平安市集,為維護轄區平安和諧作出了貢獻。

  2023年8月,武清區黃花店鎮面對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祖旭科學調配130餘名支援警力,僅用6個小時,完成了武清區黃花店鎮14個村,5個居民小區,14000餘名群眾的轉移安置任務,連續27天在崗在位,與受災群眾同吃同住,守護百姓家園,其防汛先進事跡先後被《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公安部頭條號等主流媒體報道,瀏覽量破千萬。

  “堅毅果敢、雷厲風行,一朵綻放在防洪堤壩上的‘霸王花’。”這是黃花店鎮村民對祖旭的評價。“你與群眾有多近,群眾就和你有多親。”這是祖旭寫在工作日志上的話。漫漫從警路,初心永不改。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她與人民心心相印、血脈相連。執法公正、紀律嚴明——她緊握正義的利劍,一往無前。在充滿艱辛和未知的道路上,祖旭步履鏗鏘,信仰彌堅,她將永葆忠誠本色,護衛社會安定祥和,守護百姓福祉綿長……

  孝老愛親類:

單親媽媽為“瓷娃娃”橕起一片天

  徐誼梅,女,1976年11月生,漢族,群眾,天津市南開區華苑街道竹華裡社區居民。徐誼梅是一名單親媽媽,養育了一對龍鳳胎兒女,女兒身患罕見病——成骨不全癥,從出生到現在骨折30餘次,經歷11次大手術,作為母親的她用堅強為兩個孩子橕起一片天。徐誼梅曾獲“天津好人”等榮譽,她的家庭曾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

  精心呵護,笑對困難

  2005年6月兩個孩子出生,當徐誼梅還沈浸在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之中時,卻在第4天被告知暖箱中的女兒右胳膊骨裂,23天時又被告知女兒右大腿骨折,轉入兒童醫院重癥監護室牽引23天,右腿康復的女兒,出院一周左大腿骨折……一連串的骨折,徐誼梅接到醫院確診女兒患有罕見病——成骨不全癥,又稱“脆骨病”。

  因為女兒的病,徐誼梅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一個單身媽媽要同時照顧兩個孩子,生活異常艱辛。為了給孩子治療,很少出門的她到處奔走,去北京參加了“全國瓷娃娃病友大會”,結識了小兒骨科專家並開始了漫長的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隨著她的精心呵護,女兒從嚴重的雙腿畸形只能爬行不能站立,到扶學步器站立;從邁出自己人生的第一步到邁進學校的大門;從懵懂少年到優秀的學生乾部,從被人們憐憫的“瓷娃娃”,到成為天津市“自強之星”……女兒每一次的進步都離不開母親的堅持與付出。

  為了給女兒籌集手術費用,徐誼梅凌晨三點起床出早市,七點折回家送兩個孩子上學,又返回早市收攤,再折返到學校照顧女兒。由於女兒不能自理,她要把女兒抱到教室,一抱就是6年,四十多歲的年紀卻已累得腰肌勞損,骨質增生,痛的時候貼上貼膏藥,展露給人們的仍舊是她燦爛的笑容。

  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

  徐誼梅熱心公益,是一名無償獻血志願者,曾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證書。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兩個孩子和母親一起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中,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和公益活動,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其他“瓷娃娃”籌集手術費用,實現他們的“微心願”。

  徐誼梅在獻血時會帶著兒子國濤一起去,讓他體驗和分享自己的快樂;她帶著國濤去竹華裡小區給寡居的王奶奶換背後的膏藥,給癱瘓的方爺爺理發,探訪兒童村的孩子……國濤從小幫媽媽照顧身患罕見病的妹妹,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社區的各項活動。

  作為母親,徐誼梅在關心女兒生活的同時,更主動對孩子自強不息品格的培養和教育。十餘年來,在徐誼梅的精心撫育下,女兒通過堅持治療和康復訓練,不但身體一天天好轉,而且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強了,她逐漸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實,並學會了保護自己,幫助他人。上學以後,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歷任班乾部、中隊長等職務,獲得了天津市第七屆中小學生“自強之星”稱號。女兒在還利用自己的繪畫特長,把自己的畫作進行愛心拍賣,將拍賣所得全部捐獻給了公益事業,作為其他“瓷娃娃”的手術費用。

  十餘年來,徐誼梅用柔弱的肩膀為兩個孩子橕起一片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與責任。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打開天津志願服務網

 
稿源:天津市文明辦  編輯:劉卓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出爐 天津這些集體和個人獲獎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將文明養犬落到實處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綜合執法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雙新篇
·衛津榮耀·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逐夢星火團隊開展『巧手慧心 絲網傳情』益老志願服務活動
·天津好人『紮堆』養老服務中心 街道舉辦公益服務『小微市集』
·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議召開
·每日新報評論:小長假開啟 如花在野溫柔熱烈
·曲凱:踐行教育家精神 鑄就師大卓越育人之路
·於淑珍: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7493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