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文明提示語 我們的節日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論壇互動
 
  天津文明網 > 道德講堂 > 國學
歷代聖賢之司馬光
2013-02-06 14:34

歷代聖賢之司馬光

司馬光 - 簡介

司馬光

司馬光(公元一○一九——一○八六),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舉進士甲科,屢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龍圖閣直學士。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頗為英宗重視,命設局續修。宋神宗趙頊即位,擢翰林學士,名其書曰《資治通鑒》,並親自作序,俾日進讀。王安石當政,推行新法,司馬光極力反對,其意見不被采取,乃求外任。熙寧三年(1070),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陽東)御史臺。從此居洛陽十五年,六任閑職,皆以書局自隨,專意編纂《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書成。哲宗即位,太皇太後高氏聽政,召司馬光為門下侍郎,進尚書左僕射,成為反對變法的領袖人物。他任相不到一年,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清廉仁厚,為政原則,不卑不亢,秉持道義,力薦纔德兼備的興國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會元傳臚進士太常寺卿黃中庸擢為侍中兼樞密副使。盡罷新法(見元□更化)。元□元年(1086)病死,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學識淵博,史學之外,音樂、律歷、天文、書數,無所不通。但不喜釋、老之學,他說:“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歷代聖賢之司馬光

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歷間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熏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但他並不以此“矜誇滿志,昆明於物,如謂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因此,步入仕途後的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入地學習,達到了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_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可謂通習知曉,爛熟於胸。他隨讀隨作札記,僅26歲一年所寫讀史札記,便多達30來篇,就中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編年體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閱讀,而更為深沈的動力,則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馬光

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的制約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從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通過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其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他曾與劉恕商量說:“餘欲托始於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網羅舊說,成一家之言。”這說明他30多歲時,已醞釀出《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歷年圖》25卷,二年後又呈《通志》八卷,說明他在政事活動之餘,已進行撰寫。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神宗以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命名為《資治通鑒》 ,並親制序文,以示重視。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將穎邸舊書3400卷,賞賜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為他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

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劉(分文)、范祖禹等人做為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纔,通力合作。《通鑒》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但最終使《通鑒》達到光輝頂點的,還決定於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說:“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

司馬光 - 經典故事功名早成

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可謂功名早成。然而,他卻不以此自滿自傲,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此後,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司馬光歷來朴素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考中進士後,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這時他纔插上一枝花。這件事,到了司馬光晚年,被他寫進家訓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要注意節儉。此外,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司馬光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裡,成為當地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藉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藉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龐藉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藉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藉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經世致用

司馬光秉性剛直,在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而在舉薦賢人、斥責奸人的斗爭中,他也敢觸犯龍顏,寧死直謀,當廷與皇上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因為怕提起繼位的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諱,群巨都緘口不言。司馬光此前在並州任通判時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這次又當面跟仁宗說起。仁宗沒有批評他,但還是遲遲不下詔書。司馬光沈不住氣,又一次上書說:"我從前上呈給您的建議,馬上應實行,現在寂無聲息,不見動靜,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們都沒遠見,只想在匆忙的時候,擁立一個和他們關系好的王子當繼承人,像 ‘定策國老’、‘門生天子’這樣大權旁落的災禍,真是說都說不完。"仁宗看後大為感動,不久就立英宗為皇子。

歷代聖賢之司馬光

司馬光

英宗並非仁宗的親生兒子,只是宗室而己。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後,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後來英宗果然下命讓大臣們討論應該給他的生父什麼樣的禮遇,但誰也不敢發言。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後嗣的就是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這一意見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臺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誰,於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堅持這種原則,被稱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說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編寫通鑒

著史也是司馬光從政治國的一種方式。1071年,王安石為相,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請求擔任西京留守御史臺這個閑差,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提取治國的經驗。早在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一1063年),司馬光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凡間屋子都是史書,浩如煙海的史籍,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

 [1] [2] 下一頁
 
稿源: 互動百科  編輯: 宋文婧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青年夢想家五四嘉年華活動圓滿落幕
·青年夢想家非遺"少年說"系列活動之老城廂非遺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意式風情街上的『楓葉紅』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天津媒體評論:這些書店為什麼『紅』
·天津媒體評論:為一場演出 奔赴一座城
·天津媒體評論:空包的不僅是外賣 還有良心
·天津媒體評論:拍照豈能爭當『犯罪嫌疑人』
·中國文明網評論:文明實踐電視專題片『值得看』
·中國文明網評論: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強起來
·天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五一贊歌
·[視頻]天津:陳敏爾赴河西區調研
·天津媒體評論:讓景於客 為城市旅游添彩
·天津西青區精武鎮:『拾荒慢跑』解鎖文明新姿勢
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