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集聚正能量 傳遞好心情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天津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論壇
 
  天津文明網 >  道德講堂 > 國學
『濤神』伍子胥與端午節的由來
2013-06-08 17:20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龍的節日說、惡日說、夏至說等。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則首推紀念伍子胥說。

  伍子胥雕像。伍子胥和吳越春秋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起,永遠留在了中國人的記憶中。民間傳說中,他死後成為了濤神。在吳越故地,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根據歷朝官修地方志書記載,其出生地位於現在的湖北省谷城縣冷集鎮常家營村。但是也有湖北監利縣之說。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我們或許無法知道,對伍子胥來說,吳國究竟是什麼?是幫他復仇的工具,還是個實現抱負的舞臺?我們只能從青史中看到,伍子胥為了吳國傾盡了自己的心力。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為人臣者的悲劇命運。五月初五,這一日他永遠告別了對他至關重要的吳國,沈入了滾滾的江濤……

  伍子胥具有雄纔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書法作品,臨曹娥碑。碑文上記載了浙江百姓們在五月初五紀念濤神伍子胥的情景。也許沒人想得到,對悲劇人物伍子胥的紀念活動又引出了另一個關於端午節的悲劇傳說。

  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中原一帶的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而對紀念伍子胥之說,除了江浙一帶,不為人知。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胥門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至今仍保存完好。今年蘇州市仍將在胥門外舉行公祭伍子胥活動。

  

  古跡胥門穿越數千年,至今屹立不倒。或許,他是要為伍子胥留下些永恆的記憶。如今,每逢端午節,蘇州人們還會聚集在胥門之外,祭奠那位皜首蒼髯的忠臣——伍子胥。

  端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競渡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龍圖騰祭”的一種表現。自伍子胥被讒殺後,龍舟競渡被賦予人物紀念意義和節日的固定化,這在“曹娥碑”、“荊楚歲時紀”、“清嘉錄”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確的說明。伍子胥是春秋時人,早於屈原二百多年。且端午的其他習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來源於吳地。

 
稿源: 中國網  編輯: 洪濤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出爐 天津這些集體和個人獲獎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將文明養犬落到實處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綜合執法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雙新篇
·衛津榮耀·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逐夢星火團隊開展『巧手慧心 絲網傳情』益老志願服務活動
·天津好人『紮堆』養老服務中心 街道舉辦公益服務『小微市集』
·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議召開
·每日新報評論:小長假開啟 如花在野溫柔熱烈
·曲凱:踐行教育家精神 鑄就師大卓越育人之路
·於淑珍: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