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道德講堂 未成年人
  2月14日上午,在和平區慶有西裡社區活動室內,張燈結彩,歡聲笑語,中國味十足的大紅燈籠掛滿了屋頂,由市文明辦和...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在這萬家團圓的日子,為了讓社區的孩子們能過上一個歡樂、喜慶的元宵佳節,2014年2月...
  為讓全區人民度過一個愉快、喜慶、祥和的元宵佳節,引導人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西青區充分運用本區傳...
·鴻順裡舉辦團團圓圓鬧元宵活動
·和平區『百鍋萬人品元宵』
·志願服務元宵節老少同樂
·咸陽北路街舉辦元宵節猜謎活動
·元宵節趣聞: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流動花朵同社區老人共慶元宵
·河西區外來務工人員社區鬧元宵
·西於莊百姓綠色環保賞花燈
·元宵節的燈聯與詩詞
·元宵節習俗:團團圓圓吃元宵
美麗天津鄰裡守望 社區居民共度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捨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 詳細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元宵與湯圓的區別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道教『三元』說
  民間傳說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將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 詳細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火把節』衍生說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 詳細
元宵節來歷的傳說:漢文帝紀念平呂說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 詳細
正月十五說『元宵』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纔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 詳細
吃元宵禁忌
油炸元宵不宜貪多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那麼,這用米粉為... 詳細
猜燈謎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 詳細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 詳細
劃旱船
  旱船多在鄉村農民家中演出,每逢農歷春節,它要從農歷正月初一活動到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節),它調演的目的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數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員立於旱船中,... 詳細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 詳細
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 詳細
元宵節的燈聯與詩詞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詳細
《元夕影永冰燈》(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詳細
《生查子 元夕》(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詳細
天津文明網  編輯:李悅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