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道德講堂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天津文明網 >  溫暖天津文明風 > 今晚經濟周報 > 真情2014
愛做公益的陽光男孩
2014-04-08 13:55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1995年出生的張蔚是海河中學高三年級的學生,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他就將走進高考考場,迎接人生的又一次檢驗。初識張蔚,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陽光,一個陽光又帶著一些聰明的大男孩。高中三年時間,除了完成課業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組織班級同學深入白血病患者家中慰問,陪伴病童一起走過抗擊病魔的日子。依靠微信公共平臺,為8路公交車義務打造電子導航服務平臺,每天負責信息的推送服務,每逢年節都會走進車隊,布置車廂,現在儼然成為了8路車隊的『榮譽員工』。在學校也不閑著,憑借自己繪畫的特長,為海河中學附近的東萊裡社區布置板報欄,深受居民們喜愛。2013年他被評為河西區優秀志願者稱號,並且是該項榮譽獲得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本期『真情2014』欄目,我們一起認識這個陽光的男孩張蔚。

  為患病的孩子募集醫藥費

  來自吉林的白血病患者可心(化名)來到天津血研所治療,治療期間得到了很多愛心市民的關注,其中就有來自海河中學的學生們。張蔚向記者介紹說:『可心今年13歲,可以說是我們的小妹妹,來津治療3年的時間裡,一直得到市民的關注。公交8路車隊的叔叔、阿姨們陪伴了可心兩年半的時間,而後我們加入了這個愛心行列中,陪伴這位小姑娘。』

  張蔚說:『現在的中學生和過去不一樣了,一提起公益活動,每個人都來精神。平常組織一場籃球比賽、足球比賽,同學們熱情高漲,一提起去做公益,熱情就更高了。每逢周末,我們都會來到可心在津臨時的住所慰問。』可心的年齡正好讀初中,即使是做腰穿治療最痛苦的時段,她仍舊沒有放棄讀書,經常抱著書本學習。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張蔚和他的同學們便自發地捐贈參考書,並且每周為可心補一堂課,讓她的學業不至於落得太多。張蔚說:『送去的圖書都是同學們捐贈的,定期會從班費中拿出幾十塊錢,買些水果為可心送去。每次我們去,小姑娘都很開心,畢竟是同齡人,我們有太多的共同語言。』

  在海河中學『五·四紀念表彰』活動上,張蔚代表他所在的班集體向全年級同學發出倡議,為可心募集醫藥費。原本以為這項活動無法順利推動,但沒過幾天,本年級的老師、同學們募集到了4000多元的善款。張蔚又向愛心企業發出倡議,一起參與到救助可心的活動中,短短幾天總募集款超過20000元,一時間解決了可心家的燃眉之急。

  天津中學生的愛心舉動也讓可心的父母為之感動,可心的媽媽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回憶起在天津的那段時間這樣說:『我們真沒想到天津的孩子這麼熱情。憑良心講,孩子患了這樣的重病,來到天津治療,可謂人生地不熟,就認識從租住的房子到醫院這一條路。陌生的環境容易給人帶來恐懼,再加上病情的折磨,更是有些消極的情緒。但海河中學這些孩子們的到來,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和信心。他們都和可心的年紀相差不多,每次來我女兒都特別開心,慢慢地能夠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姓名,我女兒那時就對我說:感覺離學校的距離並不遠。我當時就在想:海河中學是一所怎樣的中學啊?培養了這麼多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我家要有條件,真想把孩子送到那所學校去讀書。正當我們為可心治病的醫藥費犯難的時候,張蔚他們愛心小隊送來了20000多元的善款,這真是一筆十足的救命錢,我們作為父母,從孩子們的手中接過這筆錢,手激動得發抖,但心裡真是暖呼呼的。』

  令所有人感到欣喜的是,可心在津治療圓滿結束,所有生理指標均回歸到正常值,未來一段觀察康復期如果一切如常,可心會創造一項奇跡。今年春節,她特別給張蔚發了一條感謝的短信,同時委托張蔚告知同學們,她一切安好。

  打造公交微信平臺

  記者在與張蔚見面時,他像成年人一樣遞交給記者一張名片,名片上雖然很精美,但沒有他的名字,只是有一枚二維碼,掃一掃便可以加入到『8路微服務』這一平臺,隨時查詢和公交相關的信息。張蔚說:『這是即將昇入高三的那個暑假完成的一項工程,微信服務平臺不斷接收到市民的建議,也不斷完善中,從起初的1.0版本到現在的4.0版本,每一個參與者都融入了自己的想法。我幫助8路車隊更好地服務乘客,而8路車隊給予我發揮想象,增長閱歷的機會,可以說我和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

  微信公共平臺可以說是當下都市人最常用的一項電子工具,幾乎每個領域都在積極采用,通過信息推送的方式將最實用的消息傳遞給受眾,而受眾有疑問的時候通過該平臺可以及時地與主辦方達成溝通。中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自然不會在這一領域落伍。張蔚就在用他的行動印證了當今天津中學生的實力。

  他向記者介紹說:『針對8路公交,沿線景觀多、醫院多、學校多等特點,起初我在公共平臺上設計的是景觀信息,比如車輛沿線經過天津大學,那麼有關這所大學的信息會在平臺上進行整理。用了一段時間後,乘客覺得不過癮,就向8路車隊提出了建議。我和車隊張建生、劉世津、丁碌峰幾位師傅研究後,又將信息進行了補充,將每一個站點對應的信息都進行介紹,比如車輛經過總醫院站,有關總醫院的就醫信息會推送給乘客。接下來,市民覺得換乘方面需要指引,那麼我又繼續把換乘信息進行補充,比如8路在天津站與地鐵2、3、9號線對接,在鞍山道站與1號線對接,在天塔站與3號線對接,那麼,在此換乘哪一班公交、地鐵,前往哪一個方向,都會清晰明了地介紹給市民,深受乘客歡迎。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進入到4.0時代,所謂4.0時代就加入了更多的及時新聞,由8路的公交車師傅負責提供信息,我來整理。舉個例子說:奧體中心定期會舉辦天津泰達隊的比賽,比賽當日,我們便會在信息中加入提醒,建議市民乘坐公交觀賽,將8路公交車末班車的時間進行通告,讓乘客早做規劃等。』

  微信平臺成為公交服務的延伸,誰也無法想到,這裡面除了有車隊司機師傅們的努力,還借助了社會力量的支援,而最大的付出者是一位19歲的中學生。張蔚說:『我算不上是「公交控」,但我是一個「8路控」,跟8路公交車很有感情。特別希望為他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除了微信平臺的服務,我們班的同學也去車隊做義務勞動,負責布置車廂等,叔叔、阿姨們能夠相信我們,給我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發揮特長奉獻社區

  張蔚告訴記者,他在班集體裡擔任宣傳委員的職務,而且具有繪畫的特長,這項特長並沒有荒廢,課餘時間,他們走進河西區東萊裡社區,為社區布置宣傳欄。學校和社區緊密互動,把孩子們的朝氣蓬勃帶給社區居民,深受居民們喜愛。聊了這麼多,記者就有些納悶了,高三的學生哪有這麼多時間用來做公益?繁重的課業壓力已經很難應對了,哪還有心思做公益呢?是否會影響學習呢?你這樣做公益,父母知道嗎?

  這一連串的疑問,張蔚一一回答。他說:『我是個好動的男孩,坐不住。平常寫半個小時作業,就得起來轉一圈,可能是天生就好動吧。其實做公益並不耽誤學習,只要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內容能夠聽懂,讀透,並且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以理解,高三也並不是那麼可怕。這些年,我和同學們都一樣,公益活動沒少做,但學習也並沒有耽誤,我們班是全年級成績最突出的班級,這一點就能說明一切。』關於父母是否支持張蔚從學習時間中抽出一些做公益,他說:『他們支持,能夠獲得這份支持也得靠成績說話。父母很理解我做的這些事,他們也贊同自己的孩子不能成為書呆子,應該成為一個既會學習,又能深入了解社會的全能型人纔。』

  再有兩個月,張蔚即將走進高考考場,對於這樣一次人生大考,他說自己正在積極地准備,希望屆時不負眾望能夠考入理想的大學。對於未來去往何地讀書這件事,張蔚告訴記者:『我的第一目標就是留在天津。我們很多同學都暢想高考之後,考到外地的大學,離開父母的束縛,學會獨立生存。但我可能天生戀家,就希望留在天津讀書。我想上了大學之後,我的時間會比高中充裕一些,公益這項事業還會繼續做下去……』

  [真情記錄者] 用行動對接社會

  張蔚的付出讓他換來了榮譽——2013年度河西區優秀志願者,在他的微博認證上就寫上了這份榮譽,同時他也成為了該項榮譽獲得者中年紀最小的一位。

  今天記者之所以要把張蔚的故事寫在『真情2014』這檔欄目中,就是想通過他的經歷告訴大家,現在的中學生既保持著樂於助人的那份質朴,也善於與時俱進,能夠用最流行的方式與外界交流。至少他們敢於參與到面向社會和公眾的微信平臺中,並且不斷給予這個平臺新鮮的想法。張蔚通過這樣的過程了解乘客所想、所需,然後再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完善,最終服務於乘客和大眾。

  我想至今也沒有一本課本傳授給孩子們如何使用公共微信平臺,即使講也是浮於形式,而張蔚所做的恰恰就是實踐,一份投入了自己一片真情的實踐。

 
稿源: 今晚經濟周報  編輯: 洪濤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出爐 天津這些集體和個人獲獎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將文明養犬落到實處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綜合執法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雙新篇
·衛津榮耀·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逐夢星火團隊開展『巧手慧心 絲網傳情』益老志願服務活動
·天津好人『紮堆』養老服務中心 街道舉辦公益服務『小微市集』
·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議召開
·每日新報評論:小長假開啟 如花在野溫柔熱烈
·曲凱:踐行教育家精神 鑄就師大卓越育人之路
·於淑珍: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