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您當前的位置 :溫暖天津文明風 > 今晚經濟週報 > 真情2014
天津故事2015:苦難的童年 衛國的動力
2015-08-27 13:00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譚寅生老人正在撰寫自己的抗戰回憶錄。

  立秋之日,本報記者來到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一處安靜的寓所,見到了本期故事的講述者譚寅生。已是杖朝之年的老人,精神依舊矍鑠。老人的講述從1942年開始,那一年,一家人爲了躲避日寇,跟隨大批逃難羣衆從湖南長沙渡湘江,一路向西南方向奔逃。日寇的野蠻行徑,也讓他發自心底的憤恨。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譚寅生親身經歷了那樣一場歡樂而偉大的慶祝場面,那是苦盡甘來的勝利,那些場景至今依舊曆歷在目。

  童年是在逃難中度過的

  譚寅生告訴記者:“我是湖南茶陵人,出生於長沙,那一天是1935年正月初二。1937年日本侵略者對我國發起慘無人道的攻擊,從1938年起,我便開始跟隨家人躲避日軍襲擊。可以說我的童年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苦難深重,遭受外敵的蹂躪。當年父親是一位軍人,他在前線反擊敵人,母親帶着我和妹妹一路逃難。”

  1944年六七月份,譚寅生和其他難民一起,來到了湖南武岡這座山城,便在此紮下了根。他回憶說:“當時我家只有一牀6斤重的棉被,這算是家中最昂貴的財產;除此之外,還有一口鐵鍋,再有就是一口鹽罐子,這些就是我們的全部家當。”逃難的途中常常走依山傍水的小路,夜晚通常在寺廟、祠堂或是農家廢棄的房子裏住宿,輾轉多地後來到了赧水河畔一處大院,在此算是安頓了下來。住在這個院子裏的大多是軍人的家屬,還有一些難民,這裏就是邵佬大院。由於戰爭還沒有牽扯到這裏,地處赧水河畔丘陵地帶的院落帶給難民一處安全的港灣。

  本以爲寧靜的日子不會再被日寇干擾,但好景不長,僅僅幾個月之後,突然傳來了日本人要打過來的消息,日本飛機漸漸多起來了。那一天天剛亮,突然聽到三聲炮響,這炮聲是警報提示,譚寅生喊着媽媽趕快看看門外的山頂上,懸掛着什麼燈籠。他告訴記者:“當時燈籠就是傳遞信號的工具。每當炮響後,每隔幾里路山頂上的木杆便會懸掛起不同顏色的燈籠,分別爲紅、黃、藍,人們通過看紅燈籠的位置,確定事態的嚴重性。”老人清晰地回憶說:“如果是敵機來了則紅燈籠掛在最下面,表示情況危急;如果紅燈籠掛在最上面,則表示有情況但尚不危急。當藍色燈籠掛在最下面,則告訴大家放心,警報解除,人們可以回家了。”而母親看過當天燈籠的排序後,意識到大事不好,這警報是在告訴人們要趕快行動,逃難的日子又回來了。

  就在那天上午,八九架日本飛機轟鳴而來,僅一個上午就連續發起四五次攻擊。由於常年躲避戰火硝煙,媽媽已是身經百戰,她帶着孩子向安全地帶逃離,但一些鄉親因爲躲避不及時而遭難,損失慘重……“我特意回頭望了望我們住的邵佬大院,那裏已是火光沖天,雲煙連連,哭聲震天,一片淒涼的景象。這座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山野莊園頃刻之間就被日本強盜夷爲平地。就在邵佬大院被炸的當天,我一家人離開了那裏,離開了那個給我童年記憶留下深刻印象的院落,重新開始了逃命生涯。”譚寅生回憶說。

  參軍信念從兒時起燃燒

  那一天,日本敵軍對邵佬大院及武岡城進行了多輪轟炸,譚寅生一家因爲躲避及時,全家人獲得平安。經歷了一天的驚恐,全家人在黑暗中吃着晚飯,父親告訴他們:這一次我們需要翻過雪峯山,因爲日本人很快就要打來了。提到雪峯山,在譚寅生眼中那是個山高萬仞、高不可攀、山路崎嶇、終年積雪的雪山,一家人能翻過去嗎?這一路上不僅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還要面臨缺糧少鹽,缺衣少鞋的現實困難。

  “父親說,這是一次凶多吉少的逃難行動,他向我們講述着翻雪山的艱險和注意事項。一家四口人,只有伢伢(當地人對父親的敬稱)一人可以挑擔子,雖然東西不多,但也有幾十斤,如果沿途買不到口糧,那就更麻煩了。媽媽是“放腳”,走起路來非常吃力,妹妹只有六歲,她能順利地翻過雪山嗎?我雖然是男孩,但還不能稱爲男子漢,歲數小、個子小,消瘦也顯得無力……全家人商量了一晚上,也沒有商量出更好的方法,於是就糊里糊塗地睡了。”譚寅生講述說。

  山路越來越難走,日軍飛機時常在沿途盤旋轟炸,逃難的人羣想不通,日本人怎麼會知道難民的下落。這時,只見一位軍人抓住一個年輕人,說是特務,並對他拳打腳踢。軍人說:“他用擦皮鞋的刷子背面對着天空照,日本人看到鏡子反射的光便會過來。”他氣憤地將特務推到了水坑裏,難民們用石子扔向特務。譚寅生說: “當年年紀小,並沒有弄清楚大人的想法,後來人們在行進中也在議論說:現在逃難,誰也沒穿皮鞋,爲什麼會有擦皮鞋的人呢?可讓我們這些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從特務被清除後,直到第二天中午,一架日軍飛機也沒來過,我也就相信了那個軍人的判斷。”

  當時已是1945年4月,日本侵略者爲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垂死掙扎,制定所謂“本土決戰”計劃。4月初,駐湖南日軍調集5個師團3個獨立旅團約8萬人發動了對湖南的最後一次,也是對中國戰場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我國軍人以雪峯山爲依託,節節抵抗,誘敵深入,給日軍以殲滅性打擊,最終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譚寅生介紹說:“沿途聽百姓們說日本人打了敗仗,事後我們才知道,當時發生了抗日戰爭中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戰鬥——湘西會戰。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峯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着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在苦難的逃難生涯上,所有的人都有同一個信念,他們要爬過雪峯山,頑強抵抗,過上真正中國人的生活。雖然缺衣少食沒有歡樂,沒有書讀,生命更沒有保障,但就在此時,勝利的消息讓一個不滿10歲的少年突然產生了新的希望與信仰,他立志長大要當兵,打日本鬼子,保家衛國!

  感知抗日勝利的那份美好

  1945年5月過後,日本人的飛機就再也沒來過,人們感到很新鮮,因爲自1938年以來,隔上幾天就會遭到敵寇的襲擊或轟炸。此時,譚寅生一家已經來到了芷江縣曉坪鄉,在他的印象中:那裏有300多戶人家,駐紮着我軍部隊,集市重現當年的繁華,牆壁上貼着“打倒日本·還我山河”的愛國標語。

  “1945年8月14日,這一天是農曆七月初七。頭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還在爲躲避日本人的轟炸而逃散,而這一年,年輕人多了一份憧憬未來的信心。”譚寅生說,“晚上爸爸回來面帶笑容,非常高興,他說日本人要投降了。7月10日,芷江城內響起了鞭炮聲,人們高喊日本鬼子投降了!小日本被趕跑了!芷江最熱鬧的臨江街上,許多人打着小紅旗,唱着抗日歌曲,8年抗日戰爭終於結束了。肆意專橫的日本人終於屈膝投降了!”經歷過這樣一場戰爭,譚寅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戰鬥的火種,保家衛國的情感更加強烈。1951年,16歲的他參加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鬥中。

  “許多人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不知道戰爭的殘酷。但經歷過那場戰鬥的我,再回憶起來,壯烈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們要緬懷那些在戰場上英勇獻身的戰士,沒有他們的付出怎能換來強大的中國,百姓的幸福啊?”譚寅生最後說,“我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這段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這份勝利來之不易。”

  如今已是80歲高齡的譚寅生,回憶起自己經歷過的那場戰爭,他評價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我國人民愛國的熱情。抗日戰爭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下載志願天津APP

 
稿源:今晚經濟週報 藍刊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C¦~¹Ú·Q®a¤­¥|¹Å¦~µØ¬¡°Ê¶êº¡¸¨¹õ
¡P«C¦~¹Ú·Q®a«D¿ò"¤Ö¦~»¡"¨t¦C¬¡°Ê¤§¦Ñ«°´[«D¿ò
¡P«C¦~¹Ú·Q®a§ÓÄ@ªÌ¨«¶i¤Ñ¬z¹Ï®ÑÀ]
¡P·N¦¡­·±¡µó¤Wªº¡y·¬¸­¬õ¡z
¡P¦n¤H¤u§@«ÇÄ~Äò¼i¦æ©Ó¿Õ Åý¦Ñ¤H¡y³»¤W¥Í½÷¡z
¡P¡yÄҫءϦ@«Ø¡z ¥Î³Ò°Ê¦½¤ô­P·q³Ò°Ê¸`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CÅéµû½×¡G³o¨Ç®Ñ©±¬°¤°»ò¡y¬õ¡z
¡P¤Ñ¬z´CÅéµû½×¡G¬°¤@³õºt¥X ©b­u¤@®y«°
¡P¤Ñ¬z´CÅéµû½×¡GªÅ¥]ªº¤£¶È¬O¥~½æ ÁÙ¦³¨}¤ß
¡P¤Ñ¬z´CÅéµû½×¡G©ç·Ó°Z¯àª§·í¡y¥Ç¸o¶ûºÃ¤H¡z
¡P¤¤°ê¤å©úºôµû½×¡G¤å©ú¹ê½î¹qµø±MÃD¤ù¡y­È±o¬Ý¡z
¡P¤¤°ê¤å©úºôµû½×¡G±À°Ê¹A§øºë¯«¤å©ú«Ø³]¤£Â_±j°_¨Ó
¡P¤Ñ¬z·s´N·~§ÎºA³Ò°ÊªÌªº¤­¤@ÃÙºq
¡P[µøÀW]¤Ñ¬z¡G³¯±Óº¸­uªe¦è°Ï½Õ¬ã
¡P¤Ñ¬z´CÅéµû½×¡GÅý´º©ó«È ¬°«°¥«®È´å²K±m
¡P¤Ñ¬z¦è«C°ÏºëªZÂí¡G¡y¬B¯îºC¶]¡z¸ÑÂê¤å©ú·s«º¶Õ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