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您當前的位置 :溫暖天津文明風 > 今晚經濟週報 > 真情2014
天津故事2015:古稀老人活出精氣神兒
2015-10-16 16:03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重陽將至,老年人的生活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本報“天津故事2015”欄目多方尋找,在河西區天塔街環湖南里社區找到了一位不同尋常的老人。在家,她養育自己的孩子成人,教育晚輩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在樓棟裏,她是羣衆信賴的樓長,羣衆的調解員;在社區裏,她是心靈之約驛站的“站長”,和老姊妹們一起老有所爲、老有所樂。她就是社區居民王紅,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這位眼不花、耳不聾、背不駝、腰不彎的老人真是活出了咱天津老年人的精氣神兒。

  教育兒孫要知恩感恩

  王紅的家是擁有13口人的大家庭,列舉家庭成員,老兩口加三個兒子,每個兒子成家後都有了下一代,加起來11口人,而另外兩口人則是親家。家庭成員們在一起彼此關照,相親相愛。說起夫妻倆將三個孩子撫育成人的經歷,王紅頗爲感慨。她對記者說:“那會兒家裏條件不像現在這樣富裕,我們兩個人一個月的工作收入加起來只有98塊錢。這錢既包括給鄉下公婆的贍養金,又要供三個孩子讀書學習。三個大小夥子,個頂個地能吃,真有捉襟見肘的時候。”那時,王紅的日子過得特別有規劃,臨近發工資之前,她必須瞞着一家人藏起兩塊錢,“私藏”生活費不爲別的,而是給一家人預備的“應急基金”。

  農曆八月十四那天,王老太迎來了自己的大壽,兒子們坐在飯桌上就聊起了媽媽當年準備的這筆“應急基金”。二兒子說:“哥哥、弟弟,你們知道咱媽當年‘私藏小金庫’這件事嗎?到了月底,等着發工資那些天,咱媽就存兩塊錢。”小兒子說:“這兩塊錢救過我的命啊。”可不是,小兒子年幼時突發高燒,越到深夜溫度越高,一家人將他及時送到了南營門醫院,一番檢查治療後回家等待康復。王紅清晰地記得那一晚花了9毛6分錢,這筆錢就是從“應急基金”中列支的。她說: “那會兒家裏沒有積蓄,每個月賺多少花多少,到了月末,不得存點應急的錢?大家都不富裕,從哪兒借呢?即便能借到,大半夜出了事,也得有個應急錢啊。”

  生活已是今非昔比,通過這個故事,三個兒子都感慨母親把他們養育成人不容易,如今結婚成家都做了父親,對父母當年的艱辛又多了一份體會。在他們看來:小家庭夫妻和睦,教育孩子知書達理,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需要世代相傳,如今面對自己的孫子、孫女,王紅教育他們不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社會。“每天晚上我都會跟孫子開一場辯論會,他每次都是正方,我每次都當反方,要和他辯論。比如隨地吐痰、扔垃圾究竟對不對。我會佯裝着說些不講道理的話,小孫子一一進行反駁。每一次都是以他獲勝結束辯論,每一次辯論之後他都能有所感悟,我想這就是奶奶教育孫子的一種方式。”王紅介紹說。

  王紅說:“我們老兩口和孩子們過過艱苦的日子,經常憶苦思甜。孩子感恩父母,但更應感恩社會。今天我們拿着退休金,夠吃夠花,還能給孩子們存一些上學的錢,這就足夠了。我們要懂得知足,更要懂得感恩。”

  對待鄰里要無私奉獻

  王紅退休前是一位話務員,退休之後那段時間的確感受到了啥叫“五脊六獸”。“每天無所事事,只能看着別人忙忙碌碌。睜眼第一件事就是吃飯,這頓飯剛撂下,就要想着午飯,到了下午,一覺醒來又是買菜做飯。那會兒我就想:如果是這樣,我真會被閒廢了。”王紅說,“閒就要給自己找活兒幹,樓棟缺樓長,我就毛遂自薦,願意爲羣衆服務,讓自己充實;小區巡邏隊需要招收隊員,我積極報名參加。”身兼樓長、調解員、巡邏隊員的王紅,簡直變成了大忙人。

  樓棟裏雙職工家庭比較多,有的孩子放學之後沒人照顧,直接就送到了王紅家。比如鄰居家的孩子陳偉,幾乎就是在王紅家長起來的,王紅說陳偉就是她的四兒子。如今陳偉也已長大成人,他同樣知恩感恩,逢年過節都要來探望這對“鄰居父母”,他也親切地稱呼王紅爲“老孃”。再比如住在1樓的張碧貞老人,今年已是93歲高齡。今年夏天,老人感冒了,出現了咳嗽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厲害,74歲的王紅便推着輪椅將張碧貞老太送到醫院進行檢查。“老人年紀大了,兒女都不在身邊,我得替他們照顧老人。平常每天早晚兩次定期探視,幾十年雷打不動。老人真有個頭疼腦熱,我去的次數就更勤了,幾乎長在她家。老人行動不便,買菜這件事就是我的,有時我一個人要買好幾家的菜,這不就是舉手之勞的事嗎?”王紅告訴記者。

  王紅的另一個職務是調解員。“鍋勺沒有不碰鍋沿的,鄰居住在一起難免出現誤會。家住四樓的一戶人家衛生間漏水滲透到了三樓,三樓的小夥子或許說了兩句不中聽的話,兩家人鬧起了矛盾,都鬧到派出所了。怎麼辦?”王紅有辦法,她早早做熟了自家的飯菜,等着四樓的鄰居下班,跟着鄰居幫忙做飯,一邊做飯一邊聊天,講清了事情的利弊,又批評了小夥子不會說話。在王紅的“撮合”下,兩家人冰釋前嫌,一邊負責維修水管,一邊跟着賠禮道歉,矛盾化解了,他們居住的樓棟也因此被評爲“五好樓棟”。王紅說:“鄰里之間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是團結和睦的前提,不怕有矛盾,但需要咱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想,想通了矛盾自然化解了。”

  調解完樓道里的矛盾,小區裏的事兒也得忙活着。環湖南里有一條進出小區的甬道,本來就不寬的路面需要雙向通行,經常發生兩車“頂牛”的事情。“有些司機非常自覺,彼此一讓,都過去了。但有些司機偏偏不讓,你不讓我我就不讓你,這不存心激火嗎?時間一長,要再想疏通就不容易了。”王紅介紹說,這時巡邏隊就要出動了,從中化解雙方的怒氣,你挫一下,我讓一下,這路就寬了。

  打開心結要心靈相約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物質上有了足夠的保障,老年人也更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環湖南里社區,有一個老年人組成的心靈之約驛站,王紅就是這個驛站的“站長”。談到組建這樣一個團隊,還得從一件悲情故事說起。

  2011年,社區裏出現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一位老人因爲常年獨居,鬱鬱寡歡而走上了絕路。這件事震驚了社區裏的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被提到了相同的高度。“那會兒老人們總覺得只要身體健康,沒有冠心病、高血壓就叫健康,誰也不會在乎心理上的事,但這件事的發生真給我們每一位老人敲響了警鐘。”王紅介紹說,“我向居委會提出建議,在社區內開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輔導項目。立即得到了居委會主任的認可,併爲這個項目起名:心靈之約驛站。”

  2012年3月3日,驛站開張納客,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顯露出來。比如一位阿姨的老伴剛剛去世,阿姨始終無法從喪偶的陰影中走出來,不想見人、不願說話,逢人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誰來幫她走出這個怪圈?再比如,一位阿姨整天照顧着一家老少,但無論是老伴還是孩子都無法理解她的嘮叨,她很委屈但又找不到破解的良方。心靈之約驛站正是從這些百姓的點滴小事中,探索着破解老年人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王紅介紹說:“那位剛剛失去老伴的阿姨,起初上課時,每次一進門就會哭,我們姊妹幾個就陪在她身旁,讓她痛痛快快地哭一次。爲此,我們專門請天塔街志願者協會會長沈月霞老師做了一場《如何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的講座,她講到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規律,有一天親人去世了,我們應該接受這個現實。往長遠看,親人去世後,我們還要爲自己、爲兒女更好地生活。”

  幾次課程過後,那位阿姨從陰霾中徹底走了出來,她樂於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中,情緒也變得開朗了。而另一位阿姨,爲了家裏人忙前忙後,但就是愛嘮叨,驛站的工作人員就善意提醒她換位思考,“孩子們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就想找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心。你可以刻意讓自己少嘮叨兩句,看看家庭氛圍是否能改變。”這樣的提醒果然奏效,家庭裏硝煙瀰漫的場景消失了,快樂的氛圍又回來了。

  三年時間,針對不同老人的心理問題,驛站開展了14個課題的學習和討論,每一位老人都將心中最憋屈、最鬱悶的事吐露出來,心態放輕鬆的老人們也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今年,心靈之約驛站開講國學,從四書五經講到儒家經典,每逢重大節慶,老人們總要自排自演一些節目,將課堂所學落實到生活當中。加之形體訓練、服裝搭配,老年人又重新找回了年輕時的感覺。

  我們的社會尊崇老人,希望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王紅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在家,她是家長,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教育着兒孫們要懂得感恩;在樓棟裏,她是樓長,幫人照看孩子,照顧老人,鄰里間的矛盾不出樓門就能化解;在社區老年人活動驛站,她是一位站長,破解老人心中的苦悶,同時爲老人找尋快樂。

  祝願每一位老人九九重陽節,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下載志願天津APP

 
稿源:今晚經濟週報 藍刊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C¦~¹Ú·Q®a¤­¥|¹Å¦~µØ¬¡°Ê¶êº¡¸¨¹õ
¡P«C¦~¹Ú·Q®a«D¿ò"¤Ö¦~»¡"¨t¦C¬¡°Ê¤§¦Ñ«°´[«D¿ò
¡P«C¦~¹Ú·Q®a§ÓÄ@ªÌ¨«¶i¤Ñ¬z¹Ï®ÑÀ]
¡P·N¦¡­·±¡µó¤Wªº¡y·¬¸­¬õ¡z
¡P¦n¤H¤u§@«ÇÄ~Äò¼i¦æ©Ó¿Õ Åý¦Ñ¤H¡y³»¤W¥Í½÷¡z
¡P¡yÄҫءϦ@«Ø¡z ¥Î³Ò°Ê¦½¤ô­P·q³Ò°Ê¸`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CÅéµû½×¡G³o¨Ç®Ñ©±¬°¤°»ò¡y¬õ¡z
¡P¤Ñ¬z´CÅéµû½×¡G¬°¤@³õºt¥X ©b­u¤@®y«°
¡P¤Ñ¬z´CÅéµû½×¡GªÅ¥]ªº¤£¶È¬O¥~½æ ÁÙ¦³¨}¤ß
¡P¤Ñ¬z´CÅéµû½×¡G©ç·Ó°Z¯àª§·í¡y¥Ç¸o¶ûºÃ¤H¡z
¡P¤¤°ê¤å©úºôµû½×¡G¤å©ú¹ê½î¹qµø±MÃD¤ù¡y­È±o¬Ý¡z
¡P¤¤°ê¤å©úºôµû½×¡G±À°Ê¹A§øºë¯«¤å©ú«Ø³]¤£Â_±j°_¨Ó
¡P¤Ñ¬z·s´N·~§ÎºA³Ò°ÊªÌªº¤­¤@ÃÙºq
¡P[µøÀW]¤Ñ¬z¡G³¯±Óº¸­uªe¦è°Ï½Õ¬ã
¡P¤Ñ¬z´CÅéµû½×¡GÅý´º©ó«È ¬°«°¥«®È´å²K±m
¡P¤Ñ¬z¦è«C°ÏºëªZÂí¡G¡y¬B¯îºC¶]¡z¸ÑÂê¤å©ú·s«º¶Õ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