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您當前的位置 :溫暖天津文明風 > 今晚經濟週報 > 真情2014
天津故事2015:孝子是怎樣煉成的?
2015-10-22 11:01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孝親敬老是這個節日裏永恆的主題。人們常說,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親敬老”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本週“天津故事2015”欄目,我們就來認識這樣一位市民,他是父母畢生託付的好兒子,他是兄弟姊妹信賴的好大哥,更是親朋好友交口稱讚的大孝子。他叫何雲江,今年65歲,是一位退休幹部。說起孝敬父母的心得,他總結出這樣三條經驗:對父母要精心,要耐心,有恆心。這“三顆心”說起來很容易,但每一條能夠做好都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何雲江說:“孝敬老人這是我們家的家風,這份家風傳到我們這一輩,需要發揚光大,更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孝親源自良好家風

  孝道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國人之所以如此注重孝道文化,這是因爲我們深知父母養育孩子付出的艱辛,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感染後代,就這樣,孝道文化在中華大地盛行,長久不衰。

  對於這一問題,何雲江的理解是:“對於兒女來說,贍養、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想想母親孕育孩子時所承受的痛苦,含辛茹苦地將孩子拉扯大,當孩子長大了,他們卻老了,做兒女的必須承擔起贍養他們的義務,這是義務也是責任。”

  的確,小動物都知道反哺,何況是人呢?何雲江說:“在我看來,孝敬父母是義不容辭的,根本不允許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何雲江的孝心如此堅定,源於良好的家風,原來他的奶奶和母親就是一對相處融洽的婆媳。採訪中,他給記者拿出一份1989年重陽節前《今晚報》頭版刊發的文章,題目是《昔日婆婆有病兒媳傾囊相助如今兒媳癱瘓婆婆牀前伺候》。文中寫道——

  古稀老人李淑鸞與96歲婆婆何高氏50年來互敬互助,傳出一曲動人的佳話。婆婆每次生病,李淑鸞都要多方求醫問藥,哪怕將陪嫁變賣了都不心疼。這些年,兒媳幾乎沒有給自己添過新衣服,但年年使婆婆冬有新棉,夏有新衣。20世紀五十年代時,他們一家就被評爲市級“和睦家庭”。1972年,李淑鸞積勞成疾患上半身不遂,婆婆何高氏主動照顧起了兒媳,她將飯菜送到兒媳嘴邊,併爲癱瘓在牀的兒媳端屎端尿。二位老人的高尚品德感染着家裏的孩子,尊老敬老的美德在這個家庭中傳遞。

  從這段稿件中,我們能夠看出何家人對孝親品德的傳承,同時也讀出了一條令人惋惜的消息,何雲江的母親李淑鸞1972年患病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症狀,那一年她才50歲。照顧老人的這份重任就落在了何雲江等子女的身上。

  用“三心”照顧母親42個春秋

  1972年10月,母親李淑鸞患上半身不遂,2014年12月安詳辭世。老人家在牀上癱瘓了42年。尤其近10年來,老人每犯一次病,情況就會加重一些,對母親精心到極致,成爲了何雲江最大的追求。去年冬至那天,老人安詳地在睡夢中離世,享年92歲。回望照顧母親的42個春秋,何雲江說自己沒有遺憾,該做的、能做的都已盡力,對老人沒有愧疚。

  【精心】

  何雲江至今依舊保存着一個筆記本,裏面寫滿了母親每一天的生理數據。可以說,母親一次次轉危爲安,都是靠着這些“大數據”作爲依據。記者翻看這個本子,每一天老人進食量是多少,飲水量是多少,排泄量是多少,血壓、心跳、血糖等數據都清晰地寫在本子上。無論是何雲江值班,還是其他兄弟姐妹值班,都會按照大哥的要求,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這個本子在關鍵時刻的確發揮了救命的作用。

  2008年的一天,何雲江像往常一樣,給母親號脈測心跳。他發現老人的脈搏跳動很慢,每分鐘不到50下。對比前期的記錄,他發現了異常,及時將老人送到了醫院。經過醫生診治後,確定老人已出現心動過緩的徵兆。擺在何雲江面前有兩個選擇:第一,保守治療,靠藥物維持,對於當時86歲的老人來說,這不失爲一條良方。但結果是:有可能在很短時間裏,老人就會因爲心衰而出現更危急的情況。第二,爲老人的心臟加裝起搏器,但如果實施手術,15條攸關生命的條款擺在面前,老人很可能走不出手術室。兩條路擺在面前,選擇哪一條?那幾天,何雲江問遍了身邊加裝過起搏器的患者或家屬,到底危險係數有多高,但大多數人都建議他選擇保守治療。

  母親將選擇權交給了她最信賴的大兒子,她將何雲江招呼過來說:“大哥!媽的事你做主,你說說做手術有什麼好處?”從小,媽媽就隨着弟弟妹妹管何雲江叫“大哥”,這樣的稱呼也促使他成爲全家的領頭羊。何雲江一五一十地將利害關係說清楚,老人堅定地說:“做!”兄弟姐妹也同意母親和大哥的想法。手術就這樣開始了,先前預期的危險一一闖過,老人的心臟重新煥發了生機。

  【耐心】

  除了對老人的身體健康格外精心,何雲江對母親精神上的關照也格外重視。“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我家,母親真的被視作寶貝。”何雲江說。

  李淑鸞老人是共和國第一代居委主任,當年主持街道工作時沒少爲爲鄰里排憂解難,自從生病之後才從崗位上退下來。雖然行動不便,但老人的思路一點兒不落伍。她最喜歡跟大兒子聊聊大事小情,聽兒子給她念報紙。每天拿到報紙後,何雲江都會守在母親旁邊,像給孩子講故事一樣講給母親聽。每段新聞讀過之後,都要聽聽母親的見解,活躍她的思維。何雲江無論每天多辛苦,面對母親總是笑臉相迎,從來不把生活中的鬱悶帶給媽媽。

  天氣好的時候,全家人帶着老人出去遊玩,看看天津美景,看看城市的變化,讓老人打開眼界、打開心靈。何雲江說:“要說我母親夠有定力的,換做我,在家裏躺一天都躺不住,老人家卻躺了42年。平常兒女忙,沒時間帶她出去看看,等我們有時間時,就會帶她走出去。讓老人享受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

  如今母親去世不滿1年,每每聊起和她朝夕相處的日日夜夜,何雲江依舊有些留戀。他感慨說:“人啊,歲數越大越離不開媽媽,照顧她這些年,我們兄弟姐妹盡力了,這就足夠了。千萬別等媽媽沒有了才意識到存在的珍貴,千萬別等她走了,越尋思越遺憾。”

  【恆心】

  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但何雲江卻偏偏不信這個理兒。他和兄弟姐妹們以一顆恆心堅守住了照顧母親的15000多個日夜,因爲只有他們下定恆心,母親的生命纔有可能延長。“如今全社會都在倡導厚養薄葬,在母親有生之年,儘自己的全力去呵護她,讓她晚年幸福,每一天都活出質量,這就是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何雲江一直堅持到母親去世。

  42年是人一生中的大半輩子,能夠堅持下來需要一顆恆心。每當累了的時候,他會想到自己是大哥,應該起帶頭表率作用,多作奉獻,於是他帶着腰圍由六塊鋼板圍住腰部支撐行動和頸椎套,咬牙堅持每天值班。多年來,衆多的醫護人員及親朋好友都異口同聲地說,何雲江及全家付出了精心、愛心、恆心,這種孝老的精神常人難以做到,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何雲江的姐姐、弟弟、妹妹也都是全力以赴照顧好母親,團結一致。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全家形成了孝敬老人濃厚氛圍和家風,並薪火相傳代代傳承至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孝親是美德的實踐和歷練

  “今天提起我照顧母親的那份經歷,周圍的人都會持讚許和尊重的態度。這不是對我個人的褒獎,而是社會對敬老孝親美德的崇敬。”何雲江說。何雲江希望老一輩能將自己的這份美德傳承給兒女,讓中華美德發揚光大,全社會都興起愛老敬老的氛圍。而老年人也要憑藉自己的餘熱多幫幫年輕人。

  如今卸下照顧母親重任的何雲江,又在老有所爲的道路上發光發熱,每天早上在晨練公園裏,總會看到這位核心價值觀義務宣傳員,他繪聲繪色地給孩子們講故事,提問題,他用廢舊紙張折成紙鶴,用來獎勵那些主動回答問題的孩子,以激勵孩子們讀懂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他說:“我希望憑藉自己的一點餘熱,將中華美德傳給孩子們。”

  家風的傳承,堅韌的毅力,讓母親頤養天年。老有所爲,老有所樂,讓孝親之風傳承。這就是我們身邊一位普通的市民何雲江的故事。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下載志願天津APP

 
稿源:今晚經濟週報 藍刊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C¦~¹Ú·Q®a¤­¥|¹Å¦~µØ¬¡°Ê¶êº¡¸¨¹õ
¡P«C¦~¹Ú·Q®a«D¿ò"¤Ö¦~»¡"¨t¦C¬¡°Ê¤§¦Ñ«°´[«D¿ò
¡P«C¦~¹Ú·Q®a§ÓÄ@ªÌ¨«¶i¤Ñ¬z¹Ï®ÑÀ]
¡P·N¦¡­·±¡µó¤Wªº¡y·¬¸­¬õ¡z
¡P¦n¤H¤u§@«ÇÄ~Äò¼i¦æ©Ó¿Õ Åý¦Ñ¤H¡y³»¤W¥Í½÷¡z
¡P¡yÄҫءϦ@«Ø¡z ¥Î³Ò°Ê¦½¤ô­P·q³Ò°Ê¸`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CÅéµû½×¡G³o¨Ç®Ñ©±¬°¤°»ò¡y¬õ¡z
¡P¤Ñ¬z´CÅéµû½×¡G¬°¤@³õºt¥X ©b­u¤@®y«°
¡P¤Ñ¬z´CÅéµû½×¡GªÅ¥]ªº¤£¶È¬O¥~½æ ÁÙ¦³¨}¤ß
¡P¤Ñ¬z´CÅéµû½×¡G©ç·Ó°Z¯àª§·í¡y¥Ç¸o¶ûºÃ¤H¡z
¡P¤¤°ê¤å©úºôµû½×¡G¤å©ú¹ê½î¹qµø±MÃD¤ù¡y­È±o¬Ý¡z
¡P¤¤°ê¤å©úºôµû½×¡G±À°Ê¹A§øºë¯«¤å©ú«Ø³]¤£Â_±j°_¨Ó
¡P¤Ñ¬z·s´N·~§ÎºA³Ò°ÊªÌªº¤­¤@ÃÙºq
¡P[µøÀW]¤Ñ¬z¡G³¯±Óº¸­uªe¦è°Ï½Õ¬ã
¡P¤Ñ¬z´CÅéµû½×¡GÅý´º©ó«È ¬°«°¥«®È´å²K±m
¡P¤Ñ¬z¦è«C°ÏºëªZÂí¡G¡y¬B¯îºC¶]¡z¸ÑÂê¤å©ú·s«º¶Õ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