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天津好人榜 道德模範 志願者平臺·新聞 文明社區 文明單位 文明村鎮 公益廣告展播·看臺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班級博客
 
  您當前的位置 :溫暖天津文明風 > 今晚經濟週報 > 真情2014
“天津好人”田淑敏 點滴小愛能溫暖人間
2015-12-17 10:23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61歲的田淑敏花了半生的時間持續關注公益事業,留給自己的只是一些很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她將這些照片貼在家中的牆上,並不大的家因這些照片顯得生動起來。

  這些年來,她因公益行爲突出先後被評爲“天津好人”並頒發德耀津城獎牌、五好楷模好心人稱號、重陽節慈善老人稱號,她的家庭也先後榮獲市級五好家庭榮譽稱號、鐵東路街道婦聯五好文明家庭。

  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去助人

  田淑敏的公益事業要從20世紀九十年代講起。

  1992年和1993年是她一生最難忘的兩個年頭,“我和老伴兒在那兩年中相繼下崗”,就在家裏的兩個頂樑柱突然失去了收入來源,不知前路在何方時,媽媽患了肺癌、婆婆半身不遂、公爹沒有工作、兒子剛上中學……“我當時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爲了儘快獲得收入,田淑敏兩口子四處打工,“風裏來雨裏去一干就是十幾年”,即使如此家裏的經濟也一直緊張。可當嘗過苦滋味的她看到有人比自己還困難時,感同身受中眼淚奪眶而出,“我覺得自己應該幫助困難羣體”。

  家裏的經濟不富裕,田淑敏開始揹着家人不吃早點,將飯錢偷偷攢起來。“有十年的時間,我從沒買過新衣服,穿的都是別人給我的舊衣服。”每隔一段日子,她就把攢下來的早飯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直到有一天街道送來了表彰她善心善行的榮譽證書時,家人才知道田淑敏竟然“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去幫助他人”。老伴兒不理解她,抱怨她不愛惜身體,“別說支持,他還囑咐我別幹‘傻事’”。

  田淑敏和老伴兒講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我家一共十口人,爺爺、爸媽再加兄弟姐妹7人,全靠我父親一人在鐵路上班每月40多元的工資,而這點錢根本不夠全家人維持到月底。”她回憶起當時母親常常讓自己到鄰居家借錢度日的那段時光,“鄰居是真好,若沒有人家的接濟,我們一大家子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此艱苦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大哥上山下鄉,二哥和她相繼參加工作後,家裏的生活才慢慢變好。1973年,田淑敏參加了工作。“熱心的工人師傅們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田淑敏對老伴兒說,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做一個懂得回報社會的人,“我要用我的愛心,盡己所能地去幫助身邊人”。

  田淑敏的一番話讓老伴兒久久未語,此後老伴兒不僅不再反對,反而漸漸地支持起她的公益事業。收入微薄的田淑敏夫婦就這樣一面奔波於生計,一面持續關注困難羣體。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四川雅安地震、雲南魯甸地震……田淑敏總是第一時間向災區捐款。她靦腆地說,“雖說自己只是收入微薄的工薪階層,但始終相信點滴小愛能溫暖人間。”

  她把助人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田淑敏所在的河北區宜清園小區中有一名智障殘疾人。得知情況後,她開始常常到他家幫忙洗衣做飯做衛生。每到年節,要麼包餃子,要麼熬臘八粥,“咱們得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宜清園小區的孫明茹老人早年喪子、身體多病,老伴去世後就成了孤寡老人。她拉着記者的手說:“田淑敏也是60多歲的人了,本該在家享福現在卻忙前忙後地照顧我……”無意中得知了老人的生日後,田淑敏爲了不影響患病的孫明茹靜養,一大早就在自家做好長壽麪,帶着生日蛋糕前去爲老人慶祝生日。

  孫明茹老人看着熱氣騰騰的撈麪、精美裱花的奶油蛋糕時潸然淚下,握着田淑敏的手哽咽地說:“你真是我的好鄰居、好親人啊!這些年來多虧了你一直關心照顧我,讓我這個孤老戶心裏暖融融的……”

  田淑敏在宜清園小區是“知名人物”,誰家有了困難,一準有她溫暖的身影。“我覺得幫助孤寡老人做飯、洗衣服都是很平常的小事,舉手之勞而已。”看到單親家庭生活困難,她就主動幫助他們申請相關救助金;對待特服家庭和孤老戶,她就想方設法爲他們牽線搭橋尋求有關部門的幫助;見到老年人、殘疾人、重症鄰居,她就主動送去生活用品……

  宜清園居委會主任劉志強用“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來評價田淑敏十數年如一日堅守奉獻之心的行爲。小一輩的鄰居稱呼田淑敏是“愛心大娘”,同輩人則熱切地稱她爲“知心姐姐”。在她的倡議下,2010年宜清園社區自發組織了現有十餘名成員的“海河之濱愛心助學小分隊”。“我們這個小分隊以愛心助人、慈善友愛爲宗旨,力求從身邊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爲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捐資助學,還爲社區裏的孤、老、病、殘人員提供義務服務。”

  5年來,田淑敏不顧嚴寒與酷暑,帶領小分隊的隊員們定期在海河岸邊及附近社區募集善款,先後資助了青海玉樹地區十幾個貧困家庭孩子的上學費用。2012年的盛夏,田淑敏與小分隊成員冒着酷暑買來了棉布和棉花,組織社區志願者手縫了35牀愛心棉被並捐給了希望小學。隨着棉被一起郵寄的還有防寒服、書包和文具。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收到物品後特意給小分隊寄來了寫有“寒門學子遇知音、捐資助學揚美名”的錦旗以示衷心的感謝。手捧着錦旗,田淑敏深深意識到“奉獻就是收穫”。

  “屈指算來,愛心公益行動我已經堅持了15年之久。”田淑敏的願望很簡單,她希望有生之年自己能將公益行動進行到底,“讓更多人通過我們的幫助過上快樂的日子就是我的幸福人生。”

  辦剪報展提升社區文化生活

  2000年,田淑敏爲了提升個人文化修養開始學習剪報,“在報紙中見到好文章、小知識、小竅門等就剪下來收藏”,她笑說當時並不懂何爲真正的剪報。就這樣剪了9年,她積累出多本厚厚的剪報本。後來無意中結識了本市集報協會會長王少柱,她的集報纔開始走向專業。

  “十幾年的集報愛好不但提高了我的閱讀能力還因此結識了很多好朋友,爲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和光彩。”身爲50後的田淑敏自言雖生活一直不算富裕,但自己是社會進步的受益者。“我小時候家裏連溫飽都不能保證,哪有錢培養兒女有愛好啊!更別提收藏了!”爲了圓夢,2004年退休後,她在朋友的幫助指導下開始學着收藏郵票、酒器、煙標等各種小物件,“這些收藏基本上都沒花錢,全靠我從平日的生活中認真積累。”閒暇時欣賞自己的藏品如今已經成爲她的一大樂趣, “我這也算是老有所爲、老有所樂的一種典型代表吧”。

  體會到“老有所樂”的快樂生活的田淑敏認爲應該讓更多的老人“老有所樂”。故而在提升社區羣衆業餘文化生活的工作中,她牽頭多次組織在社區開展集報展覽活動,迅速贏得了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居委會劉志強主任表示,田淑敏製作的剪報有兩大特點,一是反映天津城市的發展變化、人民精神面貌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反映時代進步帶來的新時尚,以及獨生子女時代的孩子教育方面的內容。“集報展覽能讓居民在寓教於樂中感受到時代的變遷,豐富了自身的知識,較好地推動了社會文化建設。”

  追夢人心聲

  傳遞溫暖不忘初心

  十數年堅持公益行爲的田淑敏坦言,這份堅持來之不易。猶記2012年,三伏天趕製愛心棉被時,“一羣人聚在一個屋子裏一起縫棉被,忙到大家顧不上喝一口水。”居委會的全體工作人員見到此情此景感慨不已,大家商量後決定每人捐款120元以示心意。田淑敏動情地說:“收到居委會工作人員捐來的上萬元善款,我心裏感動極了。大家都是工薪族,掙得也不多,卻能想着盡己之力去幫助弱勢羣體。我覺得這就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正能量傳遞’。”

  贏得了人們認可與尊重的田淑敏實際上也常常會被個別人誤解。“有人罵我是神經病,自己不富裕還幹捐錢捐物這事,絕對是腦子有毛病。我聽了以後特別傷心,可也更堅定了自己要把公益行動進行到底的決心。”提及公益,似乎是距離百姓特別遙遠的兩個字。但田淑敏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可能我所提供的幫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給了弱勢羣體一份尊重,讓困難羣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這不就是在傳播積極的人生信念,爲社會和諧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嗎?”

  一然手記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十幾年堅守奉獻之心,留給田淑敏的只是一本本榮譽證書和一面面錦旗。瞭解情況的居委會主任劉志強說,不要小看田淑敏的堅持,一般人做不到她這般。可田淑敏卻覺得當初只想一心做好事,後來隨着對公益事業的理解愈發深入,才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公益行爲可以帶動更多人奉獻愛心。“宜清園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幫助我整理事蹟,書寫材料,並將我這十多年的公益行爲向街、區、市,以及各大媒體等推薦,這纔有了我今天獲得的這些榮譽。”

  有不少對田淑敏行爲不解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您生活不富裕卻始終捐錢捐物幫助他人,圖什麼啊?”質樸的田淑敏說,自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可卻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收穫了人生的快樂。“人應該淡泊名利,凡事多想奉獻少些索取。這樣的話,可能快樂更容易來到身邊”。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下載志願天津APP

 
稿源:今晚經濟週報 藍刊  編輯:宋文婧
¡@¡@§Y®É¼öÂI
¡@¡@·Å·x¤Ñ¬z¤å©ú­·¡@¡@¡@¡@¡@¡@¡@¡@¡@¡@¡@¸Ô²Ó>>
µLÀvÄm¦åµ¥©ó¦³¤F¦å²G»È¦æ
¡P«C¦~¹Ú·Q®a¤­¥|¹Å¦~µØ¬¡°Ê¶êº¡¸¨¹õ
¡P«C¦~¹Ú·Q®a«D¿ò"¤Ö¦~»¡"¨t¦C¬¡°Ê¤§¦Ñ«°´[«D¿ò
¡P«C¦~¹Ú·Q®a§ÓÄ@ªÌ¨«¶i¤Ñ¬z¹Ï®ÑÀ]
¡P·N¦¡­·±¡µó¤Wªº¡y·¬¸­¬õ¡z
¡P¦n¤H¤u§@«ÇÄ~Äò¼i¦æ©Ó¿Õ Åý¦Ñ¤H¡y³»¤W¥Í½÷¡z
¡P¡yÄҫءϦ@«Ø¡z ¥Î³Ò°Ê¦½¤ô­P·q³Ò°Ê¸`
¡@¡@ºë¯««Ø³]¶i¦æ®É¡@¡@¡@¡@¡@¡@¡@¡@¡@¡@¡@¸Ô²Ó>>
¡P¤Ñ¬z´CÅéµû½×¡G³o¨Ç®Ñ©±¬°¤°»ò¡y¬õ¡z
¡P¤Ñ¬z´CÅéµû½×¡G¬°¤@³õºt¥X ©b­u¤@®y«°
¡P¤Ñ¬z´CÅéµû½×¡GªÅ¥]ªº¤£¶È¬O¥~½æ ÁÙ¦³¨}¤ß
¡P¤Ñ¬z´CÅéµû½×¡G©ç·Ó°Z¯àª§·í¡y¥Ç¸o¶ûºÃ¤H¡z
¡P¤¤°ê¤å©úºôµû½×¡G¤å©ú¹ê½î¹qµø±MÃD¤ù¡y­È±o¬Ý¡z
¡P¤¤°ê¤å©úºôµû½×¡G±À°Ê¹A§øºë¯«¤å©ú«Ø³]¤£Â_±j°_¨Ó
¡P¤Ñ¬z·s´N·~§ÎºA³Ò°ÊªÌªº¤­¤@ÃÙºq
¡P[µøÀW]¤Ñ¬z¡G³¯±Óº¸­uªe¦è°Ï½Õ¬ã
¡P¤Ñ¬z´CÅéµû½×¡GÅý´º©ó«È ¬°«°¥«®È´å²K±m
¡P¤Ñ¬z¦è«C°ÏºëªZÂí¡G¡y¬B¯îºC¶]¡z¸ÑÂê¤å©ú·s«º¶Õ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6875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