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身邊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服務 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 文明單位 文明校園 文明家庭 公益廣告 誠信天津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明網 >> 精神建設進行時 >> 工作傳真 >> 全市
天津『紅綠燈爺爺』張樹蘭:四年多志願服務 半世紀家風傳承
2024/04/23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他是孩子們口中的

  “紅綠燈爺爺”

  護送學生過馬路

  斑馬線上,一站就是四年多

  他千裡尋親

  只為那不曾謀面的牽掛

  跨越半世紀圓夢

  一捧黃土,帶烈士回家

  《百姓故事》本期帶您走近

  “紅綠燈爺爺”張樹蘭

  聽他講述 四年堅持背後的

  半世紀家風傳承

  請聽天津生活廣播《百姓故事》

  2024 年 4 月 16 日 節目回放: 

  

  記者/ 姚芳 講述/ 談心

  孩子們的“紅綠燈爺爺”

  都說“最美人間四月天”,對於家住東麗區華新街道頂秀欣園社區的張樹蘭來說,感受更為強烈。四五月份的早晨,不冷不熱,這樣合適的溫度,一年到頭兒,也就那麼幾天。他還是早晨六點准時起床,洗漱的工夫,老伴兒徐玉芬已經准備好早餐,熱乎乎的粥飯下肚,張樹蘭步行三五分鍾,七點前就到了華新實驗學校門口。

  七點半,到校的學生逐漸多起來,校門口便成了人車混流的擁堵地段,張樹蘭也加快了往返的腳步,邊指揮著車輛,給學生、行人讓行,邊招呼起一波學生排好隊,護著大家過馬路。

  按理說,從馬路對面下車的孩子們橫穿這條馬路時,家長們應該最是緊張。可因為有了張樹蘭的守護,許多家長放下孩子後,便立馬離開了。

  跟在張樹蘭一側排隊穿過馬路的孩子們,臨進校門那一刻,總是不忘朝著已經回到路中央的張爺爺說再見,在他們眼中,每天護送大家上學的張爺爺總是那麼精力充沛又和藹可親,根本不像是已經76歲的老人。孩子們也送給張樹蘭一個形象的稱呼——“紅綠燈爺爺”。

  時間長了,過往的行人也都知道華新實驗學校門口有位“紅綠燈爺爺”,手一抬,車就停,再一擺,路人行。多年下來,說起這位每天早高峰穿梭在車流和人流中的老同志,都不免贊嘆道:“多虧這爺爺,這是幾年啦,別管冷、別管熱,為了孩子們早班班兒就來。”

  華新實驗學校的所在地——東麗區華新街道,西鄰華明鎮,南側與空港經濟區一路之隔,每天早晚高峰人來車往,特別是學校門前的華七道,沿路分布著多個住宅小區,每天早晨學生入校那段時間,即便來送孩子的私家車都是即停即離,這車流量一大,也難免出現擁堵。

  東麗區華新實驗學校是一所公辦初中校,從2019年開始,華新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到這裡借用校捨學習,也正是打那兒開始,早起遛彎兒的張樹蘭發現,負責校門口執勤的交警每到早高峰就忙得團團轉,送孩子的家長,尤其是這些低年級學生的家長,想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往往不容易找到位置停車,停下了車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一想到,自己這個點兒,正好沒什麼事兒,張樹蘭就乾脆當起了志願者,護送孩子們過馬路,這一乾就是四年多。

▲每天上午八點多,孩子們陸續進校,附近的交通狀況恢復常態,張樹蘭也結束一個多小時的志願服務工作,回家休息。

  為了表明自己志願者的身份,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發現自己,張樹蘭在校門口執勤時,特意穿上紅馬甲、戴上小紅帽,這都是他在社區當志願者的“裝備”。

  在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眼中,張大爺一直以“老黨員”、“老退役軍人”的身份約束自己,志願服務積極主動,思想覺悟非常高。不過,多年來堅持在校門口義務執勤的事兒,張樹蘭從沒跟誰提起過。

  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張迪告訴記者,他們也是最近聽接送孩子的居民們念叨:“‘紅綠燈爺爺’看著面熟,像是住在咱們小區。”跑到校門口去看,這纔發現是張大爺。

  張樹蘭的黨組織關系不在頂秀欣園社區,可日常的黨員活動、便民服務,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張大爺總說:“退休了,閑著也是閑著。”可隨著采訪的深入,一段發生在張樹蘭身上的圓夢故事,似乎也揭開了,他甘於奉獻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原因……  

  

  未曾謀面的牽掛

  1948年9月,張樹蘭出生在河北省清河縣大馬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自記事起,叔叔張金榮的名字就成了陪伴他一生的烙印,既熟悉又陌生。

  1949年,張樹蘭的叔叔張金榮隨部隊南下,從此,便成了全家人的牽掛,直到1952年,朝思夜想的消息,成了烈士證上——“張金榮同志不幸於1949年12月在童橋戰斗光榮犧牲”。

  犧牲時,張金榮年僅25歲。而這張烈士證送達家人手上,已經是兩年多以後的事了。

▲張樹蘭的家中,一張叔叔當年烈士證的復印件已經布滿印痕,那是張樹蘭時常翻看的結果,他說,叔叔的烈士證之前一直被爺爺張貼在老屋的牆上,後來翻建新房,侄子將烈士證揭下,一直由張樹蘭妥善收藏在河北老家。而這張復印件,在之後的很多年,就是自己心情的寄托,一想到心願未了,他就翻出來,看上幾眼。

  可是,“童橋”是哪?張金榮犧牲後安葬在何處?當年,因為信息閉塞,一連串的問號懸在全家人的心頭,找不到答案。在這種種的不確定中,張樹蘭的爺爺抱著“小兒子沒死,還會回來”的希望,遺憾離世,父親也因為不知弟弟魂歸何處而無法釋懷。至於張樹蘭,從懵懂孩童到長大成人,雖然跟叔叔從未謀面,可他的英雄事跡一直縈繞耳畔。

  張樹蘭還記得,小時候,總聽村裡的老輩人談起叔叔,說他從小膽子就大,自己報名參加了兒童團,長大後參加縣敵工站,英勇善戰,經常單獨去搞偵查。在高唐時,排長在戰斗中負了傷,張金榮背起他衝出敵人的包圍圈,挽救了一個生命……1948年張金榮隨軍南下,犧牲時任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新兵連連長。

  一直以來,張樹蘭都為有這樣一位叔叔而驕傲,以至於長大後,他也選擇走進軍營,繼續叔叔未走完的路。

  回憶自己五年的軍旅生涯,張樹蘭的言語中不經意間流露著男兒無憾的自豪。從在部隊中飽受歷練,到後來參加工作定居天津,雖然,時過境遷,“童橋”卻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還能找到叔叔嗎?幾番尋找之後,他一遍遍問自己。

  紅色家風代代傳

  張樹蘭說,年輕那會兒,他特意查過老家清河的縣志、烈士名錄,但都沒找到和“童橋”相關的信息。

  直到2006年前後,他托人查找,終於在《邛崍市“紅色旅游”資源概況》、《大渡河游擊支隊的戰斗歷程》兩份資料裡找到了“童橋戰役”的影子,於是馬上按圖索驥,在四川省地圖上,終於發現了“童橋”這個名字,根據位置判斷,大概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境內。

  於是,他滿懷希望給當地相關部門打去電話,而收到的卻是一盆冷水。張淑蘭說:“他應該在烈士陵園,一查呢,沒查到。”

▲ 張樹蘭搜集到有關“童橋戰役”的資料

  然而,烈士證上的“童橋”二字,既是張樹蘭尋找叔叔的唯一線索,也是鐵一般的事實,讓他始終堅定一個信念——既然有名字可尋,就一定不能放棄。直到2018年前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消息,重新為他燃起希望。

  2019年5月13日,張樹蘭從邛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得知,“童橋戰役”確實發生在邛崍境內,邛崍市烈士陵園也安葬著包括張金榮在內的30多名犧牲於“童橋戰役”的烈士,是2011年清明節纔遷至陵園的。至於,當年張樹蘭撥打當地民政局電話,沒有查找到“張金榮”烈士的名字,是因為當時,犧牲於童橋戰役的烈士仍安葬在當地桑園附近的軍事管理區,還未遷入烈士陵園,張樹蘭這纔跟叔叔“擦肩而過”。

  2019年5月16日晚上10點,71歲的張樹蘭和老伴登上了從天津到四川的航班,這距離他終於找到叔叔張金榮的犧牲地,僅僅過去3天,等了半個多世紀,這次他再也不想等了。

▲張樹蘭攜老伴兒來到邛崍烈士陵園祭奠無名烈士紀念碑

▼拿出珍藏的照片,張樹蘭向記者講起當年尋訪叔叔安葬地時的情景。

  捧一抔黃土,帶回河北老家,讓烈士魂歸故土,張樹蘭終於半生夢圓。帶著對叔叔這樣革命先輩的敬仰,張樹蘭回顧過去走過的路:路上有1998年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洪水時,年過5旬的他,運送抗洪物資,在抵御洪峰的大堤上穿行的身影;有每年汛期,他和同事們下到車間,夜以繼日趕制防汛物資的身影;也有如今站在斑馬線上,保障孩子們交通安全的身影。

  就在不久前,張樹蘭從華新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宋德江手中鄭重接過學校頒發給自己的校外輔導員證書。

  座無虛席的學校大禮堂裡,他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孩子們側耳傾聽,會場裡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張樹蘭日復一日的堅持,也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們的心中植下一顆奉獻的種子。

▲張樹蘭跟老伴兒分享收獲聘書的責任和喜悅

  多年來,每逢國家重要節日,都有一面五星紅旗在張樹蘭的小院中昇起。他說,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已經成為全家人代代接力的使命。

  如今,兩個兒子一個是人民公安,一個是人民教師,也將這份紅色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而他自己,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將繼續站在斑馬線上,為孩子們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保駕護航。(記者 姚芳,照片由張樹蘭提供)

 

掃描關注天津文明網微信

掃描打開天津志願服務網

 
稿源:文明天津  編輯:劉叡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好人工作室繼續履行承諾 讓老人『頂上生輝』
·『黨建+共建』 用勞動汗水致敬勞動節
·守護生命 『醫』不容辭
·世界讀書日 青年夢想家志願者走進天津圖書館
·健康宣講進校園 為健康成長護航
·青年夢想家油城首秀 二號院小學師生讓愛揚帆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名單出爐 天津這些集體和個人獲獎
·人民日報讀者來信:將文明養犬落到實處
·城管青年,你的青春不一young
·綜合執法崗位練兵系列活動之雙新篇
·衛津榮耀·天津濱海職業學院逐夢星火團隊開展『巧手慧心 絲網傳情』益老志願服務活動
·天津好人『紮堆』養老服務中心 街道舉辦公益服務『小微市集』
·紀念天津市關工委成立三十周年暨『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推動會議召開
·每日新報評論:小長假開啟 如花在野溫柔熱烈
·曲凱:踐行教育家精神 鑄就師大卓越育人之路
·於淑珍:生活永遠充滿陽光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7493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