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進城市一條不起眼的小巷,早點攤的熱氣氤氳昇騰,幾位老人坐在路邊下棋,孩子們背著書包蹦跳著穿過乾淨整潔的巷道——這樣的畫面,正成為城市生活中最動人的“日常一景”。一面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面是街巷縱橫、市井煙火。城市的“面子”需要光鮮亮麗,“裡子”的整潔有序同樣關乎著百姓的幸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
背街小巷是指連接城市主乾道、分布於社區之間的次級道路和小巷。它們不像商業街那樣繁華,也不如交通乾道那樣醒目,卻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空間。近年來,隨著文明城市的進程不斷加快,許多背街小巷實現了“顏值煥新”,從“裡子”開始,一步步地改變,讓城市的細節更動人。
背街小巷的逆襲,是擦亮城市“裡子”的關鍵一步。過去,不少背街小巷因設施陳舊、雜物堆積,淪為城市“灰色角落”。而改造後的小巷實現了顏值的華麗轉身。蘇州平江路周邊小巷,在保留白牆黛瓦江南底色的同時,修復破損門庭、梳理空中線纜,搭配臨水綠植與復古燈籠,盡顯水鄉靈秀;重慶山城步道旁的小巷,利用地形落差打造立體花臺,翻新老舊臺階並繪制山城特色涂鴉,讓爬坡小巷充滿活力;武漢老漢口裡的小巷,修補紅磚外牆、復原老式木窗,增設民國風指示牌,重現老漢口的歷史韻味。這份直觀的“顏值提昇”,不僅補上了城市形象的“短板”,更給了居民看得見的舒心,同時也為城市增添了更多煙火氣與美感,讓城市“裡子”在細微處更顯精致。
小巷展示形象的背後,承載著文化記憶。在過度商業化的都市更新中,許多歷史文脈被生生割斷,代之以千城一面的商業綜合體。而背街小巷的改造則探索了另一種可能:打造有記憶點的街巷,顏值與氣質、外在和內在兼修,讓小巷子成為展示城市特色的“文化窗口”。北京的胡同裡出現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咖啡館,上海的裡弄變成了創意工作室的聚集地,廣州的騎樓小巷保留著地道的市井美食,西安的城牆下手作傳統鋪與現代文創店相映,游客走過便能觸摸到西安“古與今”交融的特質。這些空間沒有抹去歷史的痕跡,而是讓小巷的每一塊磚、每一道裂縫都成為講述城市故事的載體。在這裡,過去與現在對話,傳統與創新共生,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層積,也讓這份“靚”有了難忘的記憶點。
背街小巷的煥新更是社區關系的再編織,它通過推動居民參與共同治理,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例如,天津市濱海新區在社區推廣的“四色標記法”,成為激發居民參與的創新典范。這種方法以綠、藍、橙、紅四種顏色對樓道堆物情況進行精准標注。這種直觀的視覺管理方法,不僅讓居民對樓道狀況一目了然,更建立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機制,實現了從“政府催著改”到“居民主動清”的轉變;成都的崇德社區將老舊巷弄改為“共享花園”,由居民認領養護、共議設計。這些做法打破了現代城市中常見的鄰裡疏離狀態,使小巷成為促進交流的公共空間——窄巷相逢、點頭寒暄,讓社區從“陌生人社會”回歸到“熟人關系”。改造後的小巷,不再是單純的通行空間,更成了鄰裡互動的“紐帶”。更重要的是,這種“逆襲”本質上是以全民共治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路徑。居民不僅是煥新改造的受益者,更是決策者、參與者和維護者,從而強化了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不僅提昇了城市治理的公眾參與水平,也更深刻地體現出“城市屬於人民”的發展理念。這份在共建中凝聚的緊密聯結,不僅讓小巷的“靚”有了溫度,更讓城市的“裡子”充滿了長久的活力。
小巷不小,事關城市大道;裡子不裡,實為城市之表。背街小巷的“逆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造,而是從“外在整潔”到“內在有魂”,再到“人心凝聚”的層層遞進。我們正在用一場悄無聲息卻影響深遠的裡子革命,詮釋著新時代文明城市的深刻內涵。當每一條小巷都有顏值、有記憶、有溫度時,城市的“裡子”纔能真正靚起來,這份“靚”,也終將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張子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