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明網
溫暖天津文明風 精神建設進行時 身邊好人榜 道德模范 志願服務  公益廣告 誠信天津 文明有禮 我們的節日 未成年人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明網 >> 精神建設進行時 >> 工作傳真 >> 全市
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津派文化共潮生
2025/11/17
歡迎參與網絡文明傳播: 

  文化中國

津派文化共潮生

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

  燈火海河畔,津門納百川。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成功舉辦,解放橋、天津之眼、津門故裡、津灣廣場等天津地標的影像在主會場鱗次呈現,構成一幅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時代畫卷,向世界展示了現代化大都市別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和人文氣韻。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這是對天津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善作善成的殷切囑托。山河壯闊,潮向未來。植根於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津派文化,孕育於河海之畔,勃發於畿輔之地,融匯於五方精粹,昇騰於市井煙火,興盛於時代變遷,不斷譜寫文脈津聲、弦歌不輟的精彩華章。

  一、在時空流轉中尋脈津派文化

  “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天津依山、枕河、臨海、近都,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交匯流動的社會環境,造就了津派文化獨特的發展軌跡。一部天津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陸地和河海進退、傳統與現代輝映、在地與外來交融的歷史。紮根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承歷史之精華,逐時代之浪潮,津派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發軔於九河下梢、河海之衝的區位稟賦。天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因漁鹽之利、航運之便,天津地區人類活動呈現出由山前向平原拓展、從平原向沿海擴張的格局,這片土地先後滋養了紅山文化、燕趙文化。薊州太子陵發掘的舊石器,展示著10萬年前天津地區人類活動印跡;靜臥於寶坻的秦城遺址,默默訴說著秦統一六國的壯闊歷程;東漢末年,曹操北伐烏桓開鑿的平虜渠、泉州渠等人工運渠溝通了原有河道,初步形成了海河水系,促進了相近地區的文化交流;魏晉時期,漂榆邑等城池相繼興建,至唐代“三會海口”已呈現“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景象。河海通津給天津地區帶來繁榮,也發生過海侵等災難,對津派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和衝擊。

  興盛於漕運之樞、鹽業要津的商貿交流。“三岔口,停船口,南北運河海河口。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質朴的民謠與“曉日三叉口,連檣集萬艘”、“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的詠嘆,共同描繪出天津古三岔河口舳艫相接的繁盛景象。元、明、清各朝相繼建都北京,天津成為“當河海之要衝,為畿輔之門戶”的戰略、經濟要地。南北漕運之樞紐,北方鹽業之要津,四方百工之薈萃,促進了商貿發展繁榮,天津也由昔日的軍事要塞成長為區域中心城市。金元時期,天津設直沽寨、改海津鎮,明永樂二年正式設衛築城,清代昇州立府,城市建制不斷完善。伴隨著萬商輻輳,賢達纔俊定居津門,天津文脈漸興、文化日盛,燕趙風骨與江淮底蘊融於一體,津派文化在多元包容的發展中逐漸彰顯其鮮明特色。

  天津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六百餘載歲月流轉,靜觀水網縱橫、百川歸海,將“和”的智慧與“合”的力量融匯於血脈之中。圖為8月25日晚,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前拍攝的天津海河夜景。 新華社發 杜鵬輝/攝

  轉型於“近代百年看天津”的歷史際遇。“一座天津城,半部近代史”。及至近代,天津屢遭外來侵略,被迫開埠成為通商口岸,開啟了反求諸己、取材異邦的艱難進程。無垣城市的歷史、向海開放的格局、瀕海之民的銳氣,造就了“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啟蒙和“師夷長技”的近代化建設。洋務運動時期,天津機器局、大沽船塢、開平礦務局等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相繼創立,中國第一家機器鑄幣廠、第一家精鹽制造廠、第一家電報局等數以百計的“全國第一”在此誕生,天津成為中國北方近代工業的搖籃。不僅如此,近代以來的天津融合外來器物、制度與思想,“若夫數十年來,國家維新之大計,擘畫經營,尤多發軔於是邦,然後漸及於各省”。“將校之訓練、巡警之編制、司法之改良、教育之普及,皆創自直隸,中央及各省或轉相效法”。到20世紀初,天津已成長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和港口貿易城市,書卷氣、俠義氣、西洋氣、煙火氣在此碰撞交流,塑造了融匯古今、貫通中西的文化氣質,使津派文化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

  卓然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文脈貫通,斯文在茲。人潮熙攘的古文化街,近代啟蒙思想家、“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的雕像坐落其間。他目光深邃,仿佛仍在凝望著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嚴復自稱“卅年老天津”,其譯著《天演論》誕生於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疾呼,喚醒了一代國人的救亡圖存之志。“潞衛交流入海平,丁沽風物久聞名”。津沽大地文化名家輩出,數百年來薪火相傳,終以“毓秀鍾靈,人纔薈萃”之景象,匯成一條文脈綿延的長河,在歲月的洗禮中積淀形成了河海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演藝文化、文博文化、休閑文化等8種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態,構成了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8種文化形態各呈風華,文學、音樂、書法、繪畫等領域百家爭鳴、人纔輩出,造就了津派文化“津韻獨具、氣象萬千”的綽約姿態。津派文化以一脈相承的堅守和獨樹一幟的創新,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發展,隨著時代變革的大潮日益繁榮興盛,形成了文質兼美、血脈貫通、氣韻生動的文化生命體,為中華文化百花園增添了津味濃郁的絢爛光彩。

  二、在和合萬象中品味津派文化

  “津門匯九河之秀,縈紆注海,氣之所蓄,必有所鍾。”津派文化如一株挺立渤海之濱的參天嘉木,根通千年文脈,枝舒萬象風華,始終與中華文化同生共榮、同頻共振,淬煉出開放包容、忠勇愛國、務實創新、雅俗共生的鮮明特征,從多重維度詮釋著“和而不同、和合萬象”的東方智慧。

  開放包容的襟懷。天津是一座融通南北、互鑒中西的歷史文化名城,津派文化始終在開放中成長,在包容中發展。元代漕運開通,“轉粟春秋入,行舟日夜過”,不僅帶來商貿繁盛,更開啟了文化傳播的通道。清代鹽商以商養文、以文弘道,開創了“商文共榮”的津門傳統,各地會館林立推動了文化交流融合。開埠後的天津得風氣之先,《大公報》以“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為宗旨,以“開風氣,?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使命,與《京津泰晤士報》等當時幾十種外文報紙共同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五大道地區匯聚了多國建築風格的小洋樓,與老城廂的傳統四合院遙相呼應,構成“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獨特景觀。

  天津人文薈萃,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各種文藝流派異彩紛呈,塑造出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質。清代水西莊詩集《沽上題襟集》的創作,袁枚“名流宴詠,殆無虛日”的記載,描述了水西莊文化交流的盛況。孫菊仙將宮廷藝術的精粹融入市井表演,開創了京劇質朴渾厚的津派風格。評劇在成兆纔的打磨下,完成了從民間說唱到都市戲曲的轉型。河北梆子經魏聯昇的革新,推動了梆子腔的本土化進程,最終形成了“衛派梆子”。李叔同在引入西方戲劇理論的同時,堅守中華美學精神,其“先器識而後文藝”的主張,為中國現代戲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曹禺“生命三部曲”,既是個人記憶的書寫,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表達,經典劇作《日出》被巴金譽為“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的最好收獲”……津派文化以“海納百川不失本真,兼容並蓄更具活力”的襟懷,為城市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從劇場到街巷,天津的文化惠民活動正以愈發生動豐富的姿態浸潤人心。圖為2025年8月1日晚,市民和游客在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旁的潞河督運巷觀看相聲演出。潞河督運巷於今年年初開街,以大運河文化為主線,講述天津城市起源和歷史文化變遷,再現200多年前的天津街景。 中新社記者 佟郁/攝

  忠勇愛國的品格。天津為京畿要地,忠勇愛國的品格與精神是天津衛城自肇建之日便熔鑄於血脈的文化基因。大沽口炮臺斷壁殘垣間,清軍將士“上申國威,下抒民望”,同仇敵愾痛擊英法聯軍。庚子之變,聶士成率軍守衛天津,抗擊八國聯軍以身殉國,成就抵御外侮、誓死衛國的壯烈。清末霍元甲憑霍氏練手拳洗雪“東亞病夫”之辱,愛國尚武成為津門忠勇氣節的鮮明符號。抗日戰爭期間,吉鴻昌在津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英勇就義前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絕筆,用生命詮釋了“忠勇”二字的千鈞重量。

  “荊天棘地寄蜉蝣,青鬢無端欲白頭”。天津在近代以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留下了紅色文化的精彩篇章。北洋法政學堂遺址見證了青年時期李大釗探尋救國良策的身影,到後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為暗夜中的國家點燃紅色火種。覺悟社以“革新、革心、自覺、自決”為宗旨,周恩來為同學手書“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於方舟作《方舟歌》明志“戰勝眼前魔,何愁滄海闊”。抗日戰爭時期,包森、李子光等率領冀東軍民在盤山深處開展武裝斗爭……烽煙礪志,薪火永傳,津派文化的忠勇愛國品格,不斷煥發新的文化生命力。

  務實創新的智慧。“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經世濟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塑造了津派文化勇立潮頭、務實創新的精神標識,促進近代天津實業蔚然興起。民國初年,“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范旭東領導“永久黃”團體創造了多項中國、亞洲、世界的第一,提煉出近代中國最早的“四大信條”企業精神,即“我們在原則上絕對的相信科學,我們在事業上積極的發展實業,我們在行動上寧願犧牲個人顧全團體,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為近現代的企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侯德榜以“科學救國”為志業,編撰出版制鹼工業技術的權威著作《純鹼制造》,後又發明“侯氏制鹼法”名揚國際。宋棐卿高舉提倡國貨旗幟,將西方管理經驗與中國傳統儒學相結合,創立東亞企業文化。高星橋興建勸業場及“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的百年箴言,昭示腳踏實地、務實發展的商業理念和經營哲學。

  教育與文化的創新之火被實業發展的蒸騰氣息點燃,天津成為近代中國北方的文化重鎮。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以“興學強國”為使命開創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嚴修、張伯苓等教育先驅擎起“教育救國”的旗幟,南開系列學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梁啟超積極倡導近代文學革命,創辦著名刊物《庸言》,在《飲冰室文集》等著作中推廣“詩界革命”,支持新文化運動。劉鶚在津續寫的《老殘游記》,被譽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在國內外文壇影響巨大。宮白羽被譽為“中國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十二金錢鏢》、《偷拳》等小說演繹俠義精神、敘寫世態人情。在書畫藝術領域,安岐編撰《墨緣匯觀》成為中國書畫史上頗具權威的鑒藏專著。張兆祥開創中西繪畫相融互濟的新潮畫風,奠定“津派國畫”之基石,其《百花詩箋譜》是民國初期學習花卉畫的范本,風行全國。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首家工人文學社團——天津工人文學社成立,定期出版《天津工人文學》,在全國文壇影響廣泛。文學家孫犁、梁斌、方紀,音樂家曹火星、王莘、施光南,曲藝家馬三立、駱玉笙等一代名師大家,在各自領域鑄就經典、享譽四海……承載著古老中國邁向現代文明的時代足音,津派文化以務實創新的智慧,賦能這座城市勇立時代潮頭。

  雅俗共生的神韻。雅韻與俗趣在津沽大地相互映襯、融會貫通,涵養出津派文化雅俗共生的神韻。天津自古就有崇儒重道的傳統,建文廟、倡儒學,辦雅集、結詩社,吸引文人雅士駐足流連、佔籍定居。近代以來的梨園界有“北京學戲,天津唱紅”之說,梅蘭芳、尚小雲、楊小樓等戲劇名家在天津的廣東會館留下繞梁餘音,津門的舞臺,新舊並陳,土洋並舉,可謂百戲爭艷。一方醒木,滿座茶客,茶館的相聲藝人以天津方言土語為基礎,抖著“接地氣”的包袱,嬉笑怒罵盡展生活百態,說學逗唱皆是世事文章。

  楊柳青木版年畫始於明末,筆法細膩、色彩艷麗、題材豐富,是展現津派文化鮮明特征的活態樣本,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圖為2025年10月12日,來華交流的外國大學生走進天津市楊柳青古鎮畫莊感受彩繪年畫團扇魅力。 天津市委宣傳部供圖

  天津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諸多非遺民間工藝,飽含傳統文脈的雅正格調與市井煙火的鮮活氣息,既能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尋常百姓家。楊柳青木版年畫采用“半印半繪”的制作工藝,將宮廷畫的精美與民間祈福的朴拙完美結合,不僅有《暖香塢雅制春燈謎》這種高雅風趣,也有《連年有餘》、《五谷豐登》等民俗願景,是“雅中有俗,俗不離雅”的絕佳體現。天津泥人張彩塑創始於清朝末年,取材於神話、戲劇、小說以及現實生活,通過“塑造”與“繪色”不僅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隨類賦彩”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堪稱中國傳統案上雕塑的代表。從流芳千古到世間百態,從對酒當歌到津味小吃,天津人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正是這種雅俗共賞的生活智慧,塑造了天津人的豁達心境和自信、灑脫、堅韌的精神風貌,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生命活力。

  三、在守正創新中繁榮津派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強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天津貫徹落實“四個以文”重要要求,推動津派文化不斷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滋養心靈,培育時代新人。文化如水,潤心啟智。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時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開大學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這是南開的魂。”2024年9月,南開大學舉行“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網絡點擊量過百億,“愛國三問”穿越歷史煙雲,再次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新時代青年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近年來,天津著力拓展津派文化的育人功能,成立津派文化研究中心,設立天津市社科規劃專項課題,出版《津派文化研究》集刊,深入研究闡釋津派文化的歷史流變、內涵特征和傳承創新,讓津派文化在代際傳遞中實現賡續。

  文化融入生活,惠澤人民群眾。文化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天津享有“戲曲大碼頭”、“中國北方的話劇搖籃”、“曲藝之鄉”的美譽。2025年天津戲劇節,以“戲聚天津”為主題,打造“無處不沈浸”的演出活動。在金街,話劇《日出》一幀一幕皆映世事浮沈;在意式風情區,歌劇《茶花女》一字一句皆訴深情繾綣;在古文化街,曲藝劇《海河故影》一弦一板皆含津門記憶;在張園,沈浸式展覽《津門往事》一步一景皆現津沽風韻……文化盛宴悅動津城,觀眾體驗煥新昇級。文化不是裝飾品、不是宣傳品,而是植根於人民群眾中,融匯於市井巷陌的煙火氣裡。2024年,11.4萬張次“文惠卡”、1.3萬餘場喜聞樂見的文化文藝活動、30多場高水平音樂會、100多場橋邊音樂匯,豐富了百姓文化生活,也擦亮了津派文化品牌,“河海津韻”、“戲聚天津”成為可觸、可感、可共鳴的城市生活場景。

  文化浸潤城市,厚植城市文明。城以文興,文以城傳,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梁啟超舊居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天津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哲學、道法自然的城市美學,把津派文化理念貫穿於城市建設全過程,大力推動盤活存量和城市更新,吉鴻昌舊居、原蔡氏家祠、原開灤礦務局大樓、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等歷史文化遺存相繼修繕並開放,楊柳青古鎮、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等煥發新光彩,成為天津文化遺產保護的見證。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就要讓津派文化基因融入城市的肌理,使每棟建築可閱讀、每條街巷有故事、每個轉角見匠心。

  文化賦能產業,激活發展動能。文化作音符,產業成舞臺。每逢假期,京津冀三地多維聯動,“上山下海、漫游津城,一核兩翼、多點開花”的文旅活動不勝枚舉。文商旅體展深度融合,融出活力迸發的新空間。鴕鳥墨水、桂順齋、海鷗表等老字號品牌實現昇級煥新、產銷兩旺;棉3創意街區迎來華麗轉身,成為“科創+文創”產業基地;天津馬拉松讓城市地標成為文化載體,讓非遺技藝煥發光彩,拉動文旅消費迭代昇級;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吸引八方客商,中新天津生態城國家動漫園、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生機盎然……當津派文化的深厚底蘊化作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特色街區在文化浸潤中蝶變,文化資源實現向消費新場景轉化,繪就一幅幅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鮮活圖景。

  潮湧津門出滄溟,津派文化共潮生。千百年來,天津一次次被歷史選擇,而每次歷史的機遇,都化成這座城市向上生長的年輪,獨具特色的津派文化在中華文明版圖上鐫刻下“和合萬象、爭奇斗艷”的鮮明標識。津門氣韻,長歌未央。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天津正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嶄新實踐,實現城興、民富、文盛,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再添“津”彩。

 
 
稿源:求是  編輯:劉卓
  即時熱點
  溫暖天津文明風           詳細>>
無償獻血等於有了血液銀行
·[視頻]天津李貴林大爺35年自行車攤改造故事
·天津大爺吳連仲、孫錦中:用時3分鍾 解救海河落水者
·以志願榮耀之聲助威天馬
·『熊貓俠』老皮昨日完成最後一次獻血,在津獻血總量保證上千名患者臨床用血
·這一『蕩』 是千百次暖心日常的自然流露——記天津快遞小哥武照正
·泰達青年夢想家邀『星星的孩子』赴國樂盛宴
  精神建設進行時           詳細>>
·天津媒體評論:透過11個『更好統籌』看『決心與信心』
·天津勸業場保護修繕工程迎來新進展
·『雲上』打卡:天津北辰區江南春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人民日報評論:天津薊州區楊家峪村『曬被子』活動 『以小見大』育鄉風
·天津7人當選兩院院士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進行集體學習
·京津冀動力源 融進去引進來——論學習貫徹天津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
·『理潤津沽』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基層宣講首場培訓活動舉行
·[視頻]天津:王寶雨宣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視頻]天津:張工赴北辰區調研
天津文明網編輯部電話:022-83607493  郵箱: 滾動新聞 技術支持:北方網  津ICP備07002952號